“經過我的力爭,華納已經同意開出1300萬的片酬。”
“沒有階梯分成嗎?”
“額......現在的情況不一樣。”
“好吧。”貝爾無奈。
《蝙蝠俠3》建組在即,布魯斯-韋恩一角自然不會更換演員,只可惜,這兩年,貝爾的境遇又不一樣。
09年他在拍《終結者2018》時,因檔期問題錯過了諾蘭新戲《盜夢空間》,結果《盜夢空間》放映后口碑票房雙豐收,《終結者2018》卻是被嘲:失去了卡梅隆后,整個的故事是那么的糟糕。
而他作為新的《終結者》主演,自然逃避不了負面的聲音,靠著兩部蝙蝠俠、《致命魔術》迅速增長的身價陡然下滑,連帶著華納極力籠絡其他主創,他這個角色主演卻不在其列。
經紀人的語氣有些嚴肅,“華納的高層都是信奉價值、生意那一套的職業經理,在這上面,我沒有底氣喊價,而且,你也需要布魯斯-韋恩,不管如何,保證一定的曝光人氣總是對你有好處。”
貝爾點頭。
雖然他喜歡偏表演性質的作品,但不代表他看不清形勢。
貝爾的心態慢慢釋然,“至少這個系列,也是我的作品。”他想。
......
從英國趕過來后,喬納森自己感覺挺無語的。
早在《黑暗騎士》放映引起轟動時,第三部相關的拍攝預案就提出來了,要不是華納自己拖拖拉拉“對項目工作不重視”,哪能如此。
一個項目的基礎是故事脈絡,不先想辦法把劇本定下來,一會扣著分賬、一會要求商定份額、一會精力放在《哈利波特》上,反應已經很明顯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利益問題不是態度問題,但他站在跟螢火蟲一條線的立場上,肯定覺得華納這就是沒事找事,也不想想,沒有萊曼提出重塑布魯斯-韋恩,拉來制作班底改造蝙蝠俠,版權還在片庫藏著呢,哪有今天這么大的價值。
結果因為太賺錢翻臉,實在是讓人心寒。
或許,也正是華納的管理層充斥著“利益至上”、“精打細算”這類根本不懂電影創作只知道揣摩市場的人存在、把握話語權,在漫改市場的爭鋒里,才會連福克斯、索尼都競爭不過。喬納森發散思維嘲諷著想。
沒辦法,在《蝙蝠俠3》的籌備里,最被惡心的就是他這個編劇。
想當初,他為了這個本子,翻遍了蝙蝠俠的漫畫,好不容易篩選出合適的元素改編,正幻想著拍出來之后的影迷表現,心里跟吃了蜜準備雄心勃勃的大干一場,只可惜,這一切在華納的“阻撓下”嘎然而止。
倒不是不讓他寫,而是認為小丑的人氣這么高,應該急觀眾之所急,第三部繼續拉小丑出來與韋恩作對。
呵,難道有誰比他更了解他哥的想法嗎?
諾蘭要拍的是“哥譚”,不是聚焦在某一個特殊的人物身上,哪怕小丑極具性格,是DC塑造的最豐滿、最立體的反派之一,哪怕觀眾喜歡看他,但他的故事,至少在這個系列的規劃里,所有透過他想講的已經在第二部里講完了。
可一直在2010年的冬天之前,哪怕諾蘭都委婉的表示“炒冷飯”不是他的風格,喬納森更是干脆沒考慮過小丑作為第三部的沖突點,華納依舊樂呵呵的表示可以商量......但結果當然是沒得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