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英國倫敦,小雨。
年僅25歲的艾米莉亞-克拉克正在為房租發愁。
英國演藝界的中心不是那么好混的,哪怕她住在合租公寓,只有自己的一個單間,但也不是她這樣的18線女星能夠支撐的起,因為她根本得不到什么演出工作,平時都是到處打短工賺錢,維持著她的“明星夢”。
可今天下雨了,餐廳的生意不好,她擦了好幾遍桌椅后靠坐在后廚旁邊的過道上,心思很快就飛到《窈窕淑女》上。
這是她最喜歡的電影,有她最喜歡的女星奧黛麗-赫本。
她看過不下一百遍,對每個畫面、每句臺詞都了解,連年為生計發愁、為演不到戲情緒低落時,這個年輕的女孩總是想到它。
光鮮與靚麗都在電影里。
“我以香奈兒的名義起誓。”
她想。
“艾米,你沒事做了嗎?”
看著老板的身影出現,女孩趕緊回到前面。
又擦了一遍桌椅。
沒人。
發呆......
呆呆的看著雨從天上落下來,再打在地面,可忽然,艾米莉亞看到街對角兩個人穿著雨衣,抱著一卷廣告橫幅,換掉了展框里《伴娘》的海報。
上面寫著:《冰與火之歌》改編作《權力與游戲》正面向廣大演員試鏡。
“從6歲到60歲”,“大型選角活動”,“以角色契合度為主”,“伯班克東區伯郡大道21號為期10天的初選”等字眼迅速霸占了女孩的視野。
“在英國,這樣的日子似乎根本看不到頭,為什么不去舞臺更大、機會更多的好萊塢試試”這樣的念頭伴隨著這則被力推試選消息的出現,讓女孩一下子燃起了動力。
“先生,我頭有些暈,不舒服。”
請了病假,中途下班回家,艾米莉亞打了個電話給自己的經紀人。
她是有經紀人的,只不過沒太多能力爭取資源,能麻煩他的只有小事。
“道爾頓,你知道《權游》在試鏡嗎?”
“知道,海選嗎,都傳遍了。”經紀人反應過來,“你想去參加?”
“嗯。”
“可說是海選,但很明顯是炒作啊,何況我根本沒門路保證你能進到后面的輪次,何必白白浪費錢。”經紀人有些不好意思,而他也知道女孩的生活條件不好,真誠建議道:“在倫敦我還認識一點人,現在也在幫你約戲,去了那邊可就一點關系都沒了。”
對方釋放的消極讓艾米莉亞有些惱,6年了,她只演過一部微電影、一部肥皂劇,還都是女三,可她也知道憑她的條件簽不到什么大牌經紀人,只能努力的平復著不甘,“我想試試,就當陪我跑一趟了。”
經紀人推脫不了,這本就是他的本職工作,“那行吧,我幫你買機票。”
說是這么說,心里卻是對女孩的“好高騖遠”有些不看好。
對,英國演員去到好萊塢闖蕩是圈內常事,畢竟有很多英國電影人都在那邊發展,大家也愿意適當的給自己人機會,而且一旦在好萊塢小紅,回到英國,出口轉內銷,就是大紅,身價平白漲高,這幾年,羅伯特-帕丁森不是就很幸運的參演了《暮光》,狠狠的積累了一大批粉絲,英國媒體也跟著狂吹。
但問題是,首先得在本地擁有點資歷吧,沒后臺、沒成績,憑什么會認為好萊塢不一樣,那里明明更殘酷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