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從事流媒體的人跟過圣誕一樣。
伴隨著奈飛的盈利手段趨于成熟、行業環境初有成效,一眾投資機構看著奈飛股價連續幾日刷新高位價格,不免滋生出了一種積極的押注的動力。
前有網景奇跡、后有臉書彗星崛起,互聯網的財富神話一向是那么的讓人著迷,都不需要太多本事,壓準風向就能賺的盆滿缽滿。
更別提奈飛這種握有用戶,還有成熟的變現模式的標桿了。
以至于很多的投資機構高管近期放在心上的第一大事,都是先了解一下奈飛股價,再督促自己尋找其他的“奈飛”。
熱錢涌入,相應的行業人員自然能享受到好處。
這個行業門檻又不高,都是講究如何高效的販賣內容,很多人看著奈飛賺錢,找齊團隊,租個服務器就能開干,就算沒什么錢,種子輪在這種大環境下也是輕輕松松融到。
如果稍微會點經營手段,專注某一分類打差異牌,挺過幾輪融資的考核,也不是什么難事。
畢竟,影視是個很廣泛的東西,同喜好、同追求的用戶聚合能力往往更強,就像恐怖之于獅門,喜劇之于環球,大家一想到某一題材的代表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廠牌都如此了,以影視內容為基礎的流媒體豈不是更容易塑造平臺形象。
當然,這么做有個弊端,太注重印象的塑造,是可以快速精確受眾群體,標簽化的好處就在于推廣成本低,效果好,但對后期轉型平白增添了困難。看看獅門就知道了,想拍些青春片賺年輕人的錢還得收購個頂峰娛樂,區分業務,就是因為觀眾對獅門的印象始作帶有B級片的觀感。
不過,對于那些投資人來說,流媒體唯一不太好的是沒有技術領先,再有用戶,也得去挽留,而不是說像其他互聯網產品一樣,一旦做大做強,用戶粘性十足。用戶到了這里,很難跑到別家去。
但這個痛點對比流媒體又極容易保持用戶活躍的話,好像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只要觀眾還存在看劇需求,這個行業就不會倒。
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琥珀作為流媒體份額前五,去掉油管、亞馬遜這種長視頻作為附加補充的異類,活躍度和訪問量均排在第三的產品同樣吸引了很多的目光。
產業園內。
羅恩-布蘭登正聽著手下的匯報。
沒一會,就又接到了一個電話。
他拿起手機,示意停止,然后問道:“你好,哪位?”
“布蘭登先生您好,我是紅杉基金的合伙人富勒-弗倫奇,目前貴公司......”
巴拉巴拉說了一堆,最后給出個6000萬投百分之10,投前估值5.4億美金,而琥珀的注冊資金是8000萬,曼恩傳媒陸陸續續又注資了2億多,付費用戶的當月資金1350萬,保持這個數額不變,全年營收大致在1.6億,后續投入暫且不算,也就是說,趁著奈飛市值上漲,盈利性得到市場肯定,連帶著琥珀的價值平白增長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