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們有什么制作思路嗎?”萊曼問:“針對用戶的行為,拍出我們覺得他們應該會看的劇集。”
“我們對很多的元素進行了精煉,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黑色犯罪類型的黑幫劇,以主角情感和行為上逐漸適應街頭法則的主線形式拍攝,增添肉戲、仇殺、翻臉、火并和一些根據實事改編的內容填充,比如,我相信觀眾會對古斯曼(墨西哥毒梟)那樣的影射人物加以浪漫、街頭化的改編應該會受到那些喜歡看《壞家伙》、馬丁-斯科塞斯的犯罪電影的人的喜愛;
第二個的話,只針對心理刺激以兇殺為主,氛圍感強烈的驚悚劇,我發現溫子仁導演的《死寂》、《死刑》以及其他的圍繞幾個人之間展開的兇殺案件類型劇也有不少人喜歡。”布萊克拿到數據后,以一個資深制片的市場嗅覺總結了兩個模板。
“這兩個方案的優缺點是什么?”
“第一個的話投資成本高,但受眾的青睞也多,對劇組的調度能力很有考量;第二個的話投資力度小,展開也方便,對導演的風格有要求,但制作出來后不一定能有太多人喜歡,驚悚元素的市場本來就容易區分受眾。”
“布萊克,按照你的想法,哪個更合適現在的平臺環境。”萊曼抿了口咖啡,繼續問詢。
“我選第二個。”
嗯,成本問題,拿用戶行為揣摩劇集元素實驗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布萊克想。
“這些元素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觀眾可能會喜歡少量演員圍繞著一個主題表現的系列驚悚劇?”萊曼說:“那就找些合適的編劇以單元故事的形勢拍拍看。”
......
單元、驚悚、主題、中等成本無需大范圍的轉場等信息集中在一起,你會想到什么?
看著基于部分付費群體的喜好精煉的制作主干,萊曼腦海中自然而然浮現而出的是原FOX電視網投拍的驚悚單元劇《美國恐怖故事》,又稱美國版《聊齋》。
有了思路,萊曼也仔細分析了這部劇集的成功要素,它們依托FOX的青年訂閱群體,每一季圍繞一個話題來開展,以兇殺、死亡、詭異等等類型元素加上俊男美女和變態、吊詭的殺人手法,殺人地點來奠定每一季略有不同的基調。
再者,這種系列劇開放性很大,因為是用單元的形式制作,互相之間少有聯系,所以包容度方面也很強,能夠自由設計各種奇詭的框架。
更關鍵的是,琥珀現在也是以青年男性居多,付費成員積累的數量還比較一般,很適合這種中等成本又迎合了年齡口味的劇集。
這個新構思一出,萊曼當即說道:“我們先確定創作團隊,再來決定如何推進拍攝。”
布萊克點點頭,老板經常會冒出一些迎合觀眾的想法,他只管接受,于是立刻掏出了紙筆用來記錄。
“大數據的好處在于我們能隨時調控觀眾想看什么,有多少人能接受,方便了我們對市場調研的判斷,并佐證方向。現在來看的話,算得上是琥珀視頻深度用戶的群體里,大約有4分之3能夠接受驚悚類型的風格,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人最為肯定的部分找出來,整合成一個團隊,給他們框架之下的自由度。你知道我們想爭取的這部分用戶重合肯定的制作人員嗎?”
布萊克錯愕了片刻,立馬反應過來:“用窮舉法的思路歸納一般情況,然后取最優解?BOSS,你的意思不會是挑選出用戶評級最多的那些驚悚劇,然后從里面找人吧。”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