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么一次很認真且沒什么讓步的交易,哪怕較為艱辛,也正合羅伯特-艾格對于迪士尼的規劃。
從他接過邁克爾-艾斯納的位置以來,他就一直就力于尋找能夠憑借給予消費者多樣化的選擇來確保迪士尼未來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形象產權。
跟很多傳統制片廠不一樣,也跟曾經的動畫王國的經營路線也有所不同,這是基于互聯網的普及而確立的一條更好、更能成功的路。
在這一點上,羅伯特本就是迪斯尼的救世主。
縱觀他的戰略,也不難理解,無非是打造“迷你迪斯尼”,如皮克斯和現在盯上的盧卡斯以及很是覺得錯過的漫威,都是他執行層面可以驅動迪士尼有所特色的經營系統——以電影、電視為主,輔以主題公園、玩具以及其他所有基于版權的開發業務,多向性經營,一魚多吃。
相比較羅伯特的商業思維,被需求的一方喬治大爺的需求則更為情緒化,他老了,精力不再,不得不退休并遠離他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但他不希望任何人毀了它。
“我還從沒這么有錢過呢,”盧卡斯經常這么說,“我就是個干電影的,我所賺的錢的絕大部分都是用來保證我不斷在電影上的創新。”
這的確是他的心聲,不然早20年他就可以賣掉工作室,成為導演界財富自由坐享分成的那批人。
以前唱片業還繁榮的時候,有“一首經典派對余生”的說法,電影這種豐富觀眾娛樂生活的領域又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有點權勢的小富豪對于一個大導來說實在簡單,也是最不需要刻意追求的一類目標。
但對盧卡斯這種從傳統大片場走過來的導演,他顯然更為鋒銳。
跟卡梅隆一樣,年輕、初掌導筒的盧卡斯在《THX-1138》一片上的失敗經歷非常慘痛。
華納不僅從他手中奪走了該片并對其做了重新剪輯,完全剝奪了他對“想法”變成影像的創作結果。
卡梅隆遇到這種事,其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他直接自己學會怎么操作一臺意大利產的剪輯機,剪好一版后威脅資方;盧卡斯性子沒這么強硬,雖然對此傷心,但卻是決定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他的新作品。
為此,他主動降低了導演片酬——從50萬降至5萬,但要求的是對所有包括續集作品擁有拍攝上的絕對話語權。
他那時在圈內靠著《美國風情畫》(這一部他也只負責拍,離開華納后,是環球投資并負責剪的)富有名氣,所以自編自導的《星球大戰:新希望》得到了福克斯的資源傾斜(導演有了資本跟片商談判就是這樣,誰條件好跟誰合作)。
后來,星戰神話……盧卡斯的富有程度足以讓其“從心所欲”。
到了1989年,他想制作一部有關印第安納瓊斯早期歲月的連續劇。
與跟好友斯皮爾伯格創造的《奪寶奇兵》不同的是,《少年印第安納瓊斯大冒險》并不完全像是該作的電視劇補充篇章,而更像是在給觀眾上歷史課。
也是因為這部電視劇,90年代初,盧卡斯向羅伯特-艾格“推銷”過《少年印第安納瓊斯》,當時后者剛從一個在紐約北部播報電視天氣預報的普通職員晉升為美國廣播公司(ABC)的主席。
兩人的會見地點就在天行者農場——盡管當時羅伯特多少有些顧慮,因為他對娛樂圈還沒那么熟悉,但彼時印第安納瓊斯已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角色,是派拉蒙的王牌印鈔機。
“我非常急切地想要得到它,”羅伯特那時就是這么想的,“拜托,這是喬治-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的劇集啊。”
但老辣的派拉蒙顯然給當時的羅伯特-艾格上了一課,之所以派拉蒙都沒興趣,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部劇的方向就錯了。
所以后來這部劇并沒能收獲觀眾的青睞,但大開綠燈的羅伯特依然讓它堅持了兩季。
“這部劇當時很困難,”盧卡斯有些不好意思,“但羅伯特對此事傾注了全力。”
兩人的相識由此開始。
接著,1999年《星球大戰:幽靈的威脅》,與之后發行的另兩部一起,一共獲得了25億美金票房,但一些粉絲并不認同該系列三部曲。
他們特別受不了納布星球的加-加-賓克思的笨拙——該角色有著令人費解的牙買加口音,后來還因此被《南方公園》和《辛普森一家》當成了笑話,編成段子奚落了一番。
批評聲撲面而來,當粉絲都不滿的時候,盧卡斯就有些覺得自己無力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