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環境+內部急于求變的思維,就導致了他們大小會議不斷、忙忙碌碌。
事實上,如何把奈飛的資產再度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也是自制出路的一大利好,多重分析和可以預見的前景,這叫奈飛如何能忍?
不過,2012年的奈飛互聯網屬性可太濃厚了,高層里,沒幾個跟好萊塢或影視制作領域有關。
奈飛董事長里德-哈斯廷斯很煩躁,他現在就感覺一屁-股已經坐在了不斷升溫的火山口上,明明知道要學習琥珀的自制模式,但做起來又沒有頭緒,明明知道破局的方法,但也任由刺鼻的硫磺味蔓延,卻沒辦法驅散。
拍什么、怎么拍、誰來拍、跟誰拍,一個問題比一個棘手,他只能期待內容部們能討論出一條屬于奈飛的路。
好歹,他們才是對傳媒領域最熟悉的。
“董事長,西奧多-薩拉多斯求見。”
2月16日的一天,秘書助理走進了哈斯廷斯的辦公室,輕聲匯報。
正在翻看當月支出的哈斯廷斯抬起了頭,一臉疲憊,“請他進來。”
西奧多率領的內容部這幾天除了篩選片源,上、下架片源,抽出了最多的精力討論要如何拍攝奈飛自制劇。
再加上公司的股價雖然崩過一次,引得很多股東不滿,但該支持的還是在支持,竟也摸索出了些許方向。
“寬松的資金預算,相對明確的受眾喜好,召集那些優秀的導演、編劇在我們的指導下拍攝的話,應該能垂直、精確的對接我們的會員用戶。”
“你有計劃了嗎?”
“嗯。我們找技術部分析了近幾年在我們平臺相對出成績的幾百部電影、劇集,發現政治和帶顏色的話題是我們平臺受眾比較喜歡的內容,可能也跟我們的用戶大部分是年輕人有關,帶有沖擊性質的題材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躁動……”
“停,停。”西奧多講得頭頭是道,但話語里充滿了太多“可能、比較”的字眼,這讓習慣了數據說話的哈斯廷斯不太舒服,“我只想知道你說的這些如果拍出來的話,能不能有《權游》的表現?能給我們帶來正反饋?”
“呃,并不很確定。影視生產想要完全把控是不可能的,這是個團隊游戲,導演、編劇、制片包括演員都能帶去新的變化。它不是0和1,但,我們必要要嘗試了。
雖然不想承認,但在《權游》出現之前,流媒體都是電視業、電影業的附屬品,我們的視頻庫只能提供一些過季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除了方便、個性,用戶體驗好,是缺少核心競爭力的,這也是為什么版權漲價,我們那么被動。
而自制劇的存在,就是補齊流媒體核心競爭的鑰匙……”
是啊。
一家網絡服務商本身可以不依賴電視網而成為視頻內容的推送平臺,并且依舊握有精準、垂直、便捷的屬性,不是行業革新是什么?
在2012年2月之前,流媒體用戶增長很大的一個原因只是比HBO等有線臺收費低——HBO、Showtime多是好幾百美金的年度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