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女主開始念提名名單時,工作人員過來提醒萊曼。
萊曼起身,舒了一口氣:終于要結束這種太想要儀式感的典禮了。
……
“獲得第84屆最佳導演的是……恭喜,《藝術家》,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萊曼公式化的慢悠悠的拆開信封,故作詫異的念出名字。
他是無關者,所以也沒什么特殊的情感。
臺下則是眾生相——
聽到結果,大衛-芬奇和嫡系攝影、老伙計福德里克-巴克抱怨的低語兩句,也就鼓掌了。
大衛-芬奇也算是奧斯卡不那么青睞的大導演,提名無數,大多陪跑,就算不配跑,也是拿個技術獎就打發了;
憑借《午夜巴黎》入圍的伍迪-艾倫干脆就沒來,這位混跡于東海岸的“詩人導演”,不理會奧斯卡是出了名的;
長居法國,卻是一位美國導演、時隔20年重新拾起導筒靠著《生命之樹》入圍的泰倫斯-馬力克難掩失望,但好歹沒失態;
已經得償所愿,拿過導演小金人,也是東海岸導演界大佬的馬丁-斯科塞斯則非常平靜,看不出什么情緒波動……
當然,不管這些“失敗者”怎么想,提名沒拿獎也不會在公眾前流露出有失風度的行為。
這是直播,周圍都是同行,玩不起、輸不起非常跌份。
沒人愿意跌份,尤其是公眾人物。
站在上面,第一次以這種視角經歷最佳導演爭奪的萊曼,則完美履行了旁觀者、祝福者的責任。
“恭喜。”
看著激動的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萊曼先把小金人遞到他手上,并跟他擁抱。
他是萊曼的法國老鄉,兩人以前在戛納電影節也見過,不算熟,但身份立場可以親密些。
“謝謝。”他嘴角顫抖,顯然是激動極了。
“這是屬于你的。”萊曼把手放開,把舞臺留給他。
“謝謝,謝謝。”他只是重復。
這么充滿儀式感又是導演生涯最高光的一刻,萊曼感覺自己的這位老鄉已經懵了,根本控制不住內心的洶涌浪潮。
“呃……不好意思,我太激動了……”
這位老哥握住小金人,深呼吸幾下,勉強組織了一下語言,“首先,我要感謝奧斯卡學院的評委們,是你們給了我這個機會站在這里……”
伴隨著底下一陣又一陣的掌聲鼓勵,好歹發表了合適的感言。
至此,第84屆奧斯卡也差不多接近尾聲了。
最佳女主由梅麗爾-斯特里普獲得——作品:《鐵娘子:堅固柔情》
最佳男主角由讓-杜雅爾丹收入囊中——作品:《藝術家》
最佳外語由伊朗地區《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拿下;最后壓軸的最佳影片——同樣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