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德蒙的碎碎念里,萊曼不禁浮現了一些畫面。
一個45歲奪得小金人意氣風發,言談舉止都藏不住笑,或許心里還有點驕傲、對其他同行起了點俯視感的人在高談闊論,被“親朋好友”的夸贊包圍,但僅僅只是一兩天,他就被冷言冷語組成的大山壓在糞坑,只靠酒精躲避……
這是要人死啊,就算拍了爛片對不起投資人、對不起買票進場的觀眾,但也絕不是被壓在恥辱柱下不得翻身,何況,《藝術家》還不是毫無誠意的爛片,哪怕它是,人身攻擊也太過了……
“我會的。”萊曼答應道。
無論出于何種立場,他都沒有拒絕的理由。
電話掛斷,萊曼叫來了約翰遜,又讓人買了很多份的報紙——
“又是一屆沒有任何懸念的奧斯卡,《藝術家》美美的收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影帝獎三個獎項。沒有意外,沒有黑馬,沒有大跌眼鏡,更沒有眼前一亮,完全是理所當然。
眾所周知,奧斯卡評委的平均年齡高達57歲,其中,30歲以下的評委不到2%,60歲以上的評委就占到64%,而學院一共有5783名評委,差不多就有3700名60歲以上的評委。
所以,該如何指望這3700多名老人能夠欣賞更年輕、更與時俱進貼合時代的電影?
這也是為什么第83屆最佳影片是《國王的演講》而不是呼聲更高的《社交網絡》。
同樣,老古董們也不可能會喜歡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龍紋身的女孩》、《危險方法》等影片,雖說后一部連個提名都沒有。”
“沒辦法,《藝術家》的勝出就是這樣的毫無懸念。它太投機了,太取巧了,完完全全拍到了學院的心里。
說它投機,是因為它在很多方面迎合了老男人的心理。
首先,黑白默片的選擇。默片時代距離他們并不遙遠,很容易在心理上有親近感,感覺回到了過去舊時光。
其次,電影主題總體的刻意營造默片時代的氛圍更是貼切,最后,地道的巴黎風情這樣的立意拔高,更是它在一群年輕化的電影里顯得那么不一般,這也不怪上了年紀的人都選擇它……”
“太偏頗了,如果是默片能拿獎,是不是所有人拍默片都能拿獎?”
辦公室里,萊曼揉揉眉心。
“這就像那些很上鏡的演員貢獻毀容式的表演拿影帝影后一樣,很多無良小編都喜歡這么寫,質疑了,才更有話題度罷了,為了閱讀量不擇手段故意引導。因為他們從不舉例奧斯卡上那些貢獻毀容演技依然拿不了獎的人”——比如查理茲-賽隆,很多人說她靠著《女魔頭》的表演拿獎很刻意,卻不知是先有隱性規矩,再有的作品。
奧斯卡歧視俊男靚女又不是一回兩回,也是因為這類人天生就容易被人關注長相,而非表演。
“再取巧,也是規則勝利,非要挑刺,《泰坦尼克號》能拿最佳影片不也能質疑它的商業屬性和老套的情節設計不是嗎,真要用放大鏡來篩選,沒一部作品能逃過,這世上哪有完美的作品,能順應所有的評委、大眾口味。”約翰遜說了一番頗為哲學的話。
“但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他們既然要為《龍紋身的女孩》,為其他落選的作品打抱不平,不去罵得獎的才怪了,罵也就罵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審美,但上升到辱罵導演個人,扒著他的生活和家庭不放,不配導筒也太過了。只是一部電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