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集中少數精銳,在隱蔽的地方操練,以便應對即將到來的靖康大戰,這件事已是刻不容緩。
而最讓燕然頭疼的,就是他面前一排,擺放著的三支武器研究所試制的火槍。
在歷史上很長時間里,火槍兵用得都是火繩槍,這東西制作工藝簡單,活動部件極少,可以大批生產裝備部隊。
所以這玩意兒一度在西方大行其道,但火繩槍的問題就是裝填速度太慢,而且受氣候的影響特別嚴重。
在臨敵射擊的時候,火繩槍射擊的時長,大概是弓箭的七倍,弓弩的四倍……而且風一大就會打不響,雨天對火繩槍而言更是致命的威脅。
所以火繩槍雖然便宜,但是在面對異族騎兵沖鋒的時候,臨敵之際大概只有放一槍的機會,這種情況是燕然無法容忍的。
大明朝的火槍部隊就是如此,因為士兵膽怯,經常在敵軍沒有進入射程的時候就率先開火。
然后他們就可以在指揮的命令下,名正言順地換到后陣上彈,就好像前面隔著幾排軍士,他們就有多安全似的。
甚至女真騎兵都知道大明火槍隊有這個毛病,由此在接戰之前,就會在前線射程之外不斷往復沖鋒。
以至于大明的火槍手不斷釋放彈藥,還沒等到敵軍真正沖上來,那些劣質的火槍就燙手燙得無法使用!
因此大明火槍對比弓箭,雖然有精準度和射程上的優勢,卻屢屢被人擊敗,很少真正獲勝。
所以火繩槍這東西……再便宜也不能要!
在這之后是桌上的第二支,就是燕然之前使用的燧發槍。和火繩槍相比,發射機構精密,造價也貴。
燧發槍的優點就在于擊發的時候,受天氣的影響小一點,而且瞄準的時候也更精確一些,有利于遠距離射擊。
但同樣還是那個問題……裝彈時間長。
而且若是暴風暴雨天,燧發槍的擊發率也一樣是低得讓人揪心。
最后是第三種,底火式的擊發火槍,這種底火是兩層紙中間,夾著一個小小的發火包……也就是后世的“紙炮”。
這種底火,實際上和手榴彈里用的拉發引信原理是一樣的,在易燃的火藥中間夾雜著容易發出火星的沙子和玻璃渣。
只要用力擊打,就可以引燃槍膛里的火藥……所以這東西同樣是前裝槍,一樣是裝彈時間慢得讓人無法忍受!
但是好在這種槍,多大的風都沒問題了。
這三種火槍放在大宋來看,都是劃時代的產品,要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一直到了南宋時期,所謂的突火槍還都是用竹管子做的呢,威力也是可想而知。
因此對于燕然來說,這三種槍都不符合他對火槍部隊的設想。
要知道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時候,那時的印第安人還沒有戰馬……可燕然面對的卻是當今世界上最強的騎兵!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三種槍都無法使用在騎兵身上,你在奔跑的戰馬上往槍口里倒火藥試試!
因此哪怕是單發步槍,也要使用整裝彈、后膛裝彈,才能保證騎兵作戰時使用。
可問題就是……燕然他沒有硝酸汞!
其實硝酸的制取對于燕然來說,已經在實驗室里解決了。畢竟有了玻璃制品,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試驗裝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