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見一位朋友”林蕭笑道。
“我也認識嗎”白澤問道。
“大概是,不認識。”林蕭又說。
“那我還是不去了。”白澤笑道,“二師兄自己去吧,我等你回來。”
“也好。”林蕭交代道,“你六師姐是個能折騰的,你三師姐經常不在山上。小師弟,你要是摟不住她,就去找你四師兄。”
“二師兄要去見的那位朋友,要很長時間嗎”白澤問他。
“很快就回來,放心。”林蕭說完,不再多言,單手持劍,一襲青衫在晨曦的風光里逐漸隱沒在紫竹林深處。
林蕭出門的第三天,遠在萬里之外的鄭國。
汜水之會近在眼前。
這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儒劍宋之問一身儒衣,內衫里著了一層軟甲,束發佩劍,若不是縱馬從軍中轅門出,端是一位翩翩文士游俠。
老將軍路云山披掛上陣,拎著一桿紅纓長槍,率八百精銳騎兵跟在宋之問身后,共赴汜水之會。
宋軍陣營,宋之問出轅門的那一刻起,副將楊承就一直站在瞭望臺上,密切關注汜水關關內的局勢。
楊承的修為不如宋之問,無法像宋之問一樣,能隔著三十里和汜水關內的小先生陳守仁隔空對話,能明察秋毫,看見汜水關里的一舉一動。
可只是看個大概,楊承還是能夠做到的。
陳守仁提出的汜水之會很刁鉆。
汜水橫亙兩軍陣地,汜水關和宋軍大營距離汜水的距離,左右大約都是十五里。所以只要他盯著汜水關內的局勢,就不怕陳守仁突然反水,出兵汜水。
因為只要陳守仁出兵,楊承一聲令下,宋軍也會傾巢而出,與汜水關的軍隊同時抵達汜水河畔。
而如果陳守仁出兵汜水,楊承反而覺得更好。
畢竟平原野戰,即使隔著一條河,也遠比攻城戰簡單。而北境七大國中,誰人不知宋國水戰第一
兵法有云,“擊敵軍于半渡,上戰也”。
意思是在敵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出兵攻打,是高明的打法。
可楊承有信心,只要陳守仁出兵,他就能在汜水關的軍隊列陣完畢之前,橫渡汜水。
宋之問縱馬出轅門的同時,三十里外,汜水關城門突然打開,一騎絕塵而出,身后赫然也是八百精銳騎兵。
正是陳守仁。
陳守仁一身紫色戰甲,佩名劍赤霄,戰袍在晨風里上下翻飛,端是無雙將軍。
十五里外,汜水奔騰流淌,暗藏殺機。,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