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府,書房。
“小侯爺,您的意思是,想要末將率一支艦隊前往那南美洲,尋找一種可以根治瘧病的樹及其種子?”
王明玉站在房內,恭敬地對著楊三生詢問道。
“不錯,根據海軍中那些歸化的荷蘭士卒,部分在東番島定居的西班牙人,以及那些來自歐洲的商人口中得知,十多年前,耶穌會傳教士在南美洲地區,尋到了一種名為金雞納樹的樹皮,并將此樹皮引入歐洲,用于治療沼澤熱,并取名‘耶穌會樹皮’,而歐洲人口中的沼澤熱,便是瘧病,同時,南美洲的當地土著稱呼此物為‘發熱樹皮’。”
楊三生對著王明玉詳細的講解著。
……………………………………………………
17世紀30年代,耶穌會傳教士將樹皮引入歐洲。
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如克丘亞人)自古用金雞納樹皮煎煮治療發熱,稱其為“發熱樹皮”。
1820年,法國科學家佩爾蒂埃與卡旺圖首次分離出奎寧純品,命名“奎寧”(源自克丘亞語)
17-20世紀初,奎寧是唯一抗瘧藥物,支撐歐洲列強在熱帶殖民地的擴張(如印度、非洲)。
二戰期間,合成抗瘧藥氯喹出現前,奎寧是士兵的標配藥物。
……………………………………………………
聽完楊三生的解釋,王明玉這才明白那種名叫金雞納樹的樹木有多重要,別看如今楊三生治下的大部分領地都在海外,可楊三生為何在占領呂宋群島之后,便不再繼續南下,轉而開始開拓寒冷的北方海域了呢。
雖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荷蘭人的緣故,但另外一部分原因則是東南亞海域群島之上的疾病,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瘧病,這就是為何楊三生會持續派出艦隊往北方探索并移民,而不是繼續南下探索的原因。
因為,瘧疾依賴蚊子叮咬傳播,并按照蚊子的繁殖與活動需要的特定溫度長期存活。(通常為20-30c)
同時,瘧原蟲在蚊子體內發育需要15-30c,低于15c則發育停滯,高于35c則死亡。
而年均溫度若是低于15c,則蚊子無法完成生命周期,瘧原蟲也無法在蚊子體內發育。
因此,北方地區的漫長冬季、水體結冰等因素,則導致蚊子幼蟲難以存活,同時,也使得瘧原蟲無法存活。
這也就是楊三生致力于大規模開發北方寒冷的地區,并放心大膽的向北方大量移民,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更容易奪取的東南亞群島,因為寒冷的北方根本就不需要擔心無法根治的瘧疾問題,只需要考慮到御寒問題即可。
畢竟以目前楊三生麾下海軍艦隊的實力,完全把東南亞的荷蘭人驅趕至馬六甲海峽之外也不是什么很困難之事。
可唯一限制楊三生這樣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如今無法完全根治的瘧疾。
由于楊三生不會向歐洲人那般搞殖民,只是在表面上統治該地區,而是要把那些土地實實在在的變為漢土,可把這些土地變為漢土的前提要素便是大量移民,而限制大量移民前往東南亞群島的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瘧疾。
要知道,光是這些年,楊三生派人深入開發東番島,以及深入開發呂宋群島之后,已經有上萬開拓人員死于瘧疾。
若是無法根治瘧疾,大規模移民去東南亞群島,就是在派人去送死,久而久之,就算楊三生提出再高的移民待遇,恐怕也不會有百姓愿意去了。
所以,想要完完全全的把東南亞群島變為漢土,只有尋到可以根治瘧疾的金雞納樹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