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意!”
一旁的楊士奇贊道:“咱們有大明報,能把這消息傳給老百姓。”
“最壞的結果,就是讓百姓們覺得,朝鮮布政司受到了更多的照顧。”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搬去朝鮮布政司好了。”
“這樣一來,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如果是以前,朝鮮國的人,一定會想到大明去住。
而且,在大明,也有一些人認為,朝鮮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這樣一來,不僅不公平,也不會讓朝鮮國造反!
一箭雙雕!
“對,就是這樣。”
朱雄英點了點頭,說道:“接下來,就是建設的時候了。”
“明天的大明日報,頭條就是——想致富,先修路!”
想致富,先修路!
這是一個簡短的標題,卻足以讓所有人為之震撼。
使民眾認識到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
將大明未來五年的道路計劃全部公布出來。
如此一來,大明的百姓們,只會認為朝廷對百姓的關心是真的。
從古至今,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在古代,朝廷一般都會修建官道,以便于管理。
一是興修水利,以發展農業,增加稅收。
一是修建宮殿,供皇帝享受。
從未有人為了方便百姓出行,而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建設。
所以,想致富,先修路,這消息一出,肯定會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在這條大消息中,還夾雜著一些關于朝鮮國的事情。
再說說大明該如何團結。
有了希望,百姓們也就不再多說什么。
在潛移默化之中。
他們會接受大明大一統的理念。
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分配不均的情況了。
當朱雄英把整件事說給解縉和楊士奇聽。
兩人頓時明白了過來。
這也行?
一箭雙雕。
解縉立即站了起來,對著朱雄英深深的鞠了一躬。
“學生解縉,多謝殿下指點。”
解縉也有他的傲氣。
但面對朱雄英,這位天才卻是連頭都抬不起來。
自從跟了朱雄英之后,他就一直在學習,處理各種事務,甚至是科研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可朱雄英始終凌駕于解縉之上。
不過解縉不但沒有嫉妒,反而很是欽佩。
說到底,朱雄英才是君,解縉不過是個臣子而已。
“這也怪不得你。”
朱雄英笑著搖了搖頭,說道:“畢竟你們經驗還少,以后會經歷更多的事情,慢慢學吧。”
“弟子謹記。”
解縉、楊士奇異口同聲的應了一聲。
如今解縉,楊士奇,都是二十出頭,朱雄英更是年輕的很。
但朱雄英畢竟是兩世為人,嗨了解歷史。
如果連這點小問題都解決不了,那就白活兩世了。
“行了,你們可以走了。”
朱雄英吩咐解縉、楊士奇:“回去好好想想未來五年的計劃。”
“并以朝廷的名義,向各地的百姓通報。”
“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記住,大明報上,要讓百姓們知道,大明是要團結的,要互相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