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
“說。”
“既然郡王如今的地位是依靠太上皇而存在的,那他為什么會期盼著太上皇死?”
“他并不是盼著太上皇死,他的想法準確來說,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發生劇烈沖突,太上皇再次取得勝利,奪回皇位,但同時命不久矣,最終由他這個太上皇的嫡子嫡孫來繼承皇位。”
劉施施覺得這個流程相當繁瑣,但同時又有些莫名的熟悉感。
“這個劇情設定,是不是也存在歷史原型?”
“嗯,就是大明留學生朱祁鎮啊,他發動奪門之變后成功從自己弟弟朱祁玉手中,拿回了自己的權力,從太上皇變回皇帝。
他死后,他的兒子朱見深繼位,成為了歷史上明憲宗,就是那個喜歡大姐姐的成化皇帝。”
劉施施恍然,瞬間就明白了熟悉感來自何處。
原來是明堡宗真實經歷。
“但歷史上朱祁鈺和《朱樓》中的皇帝可不一樣,朱祁鈺天賦一般,能力不強,當上皇帝多年還做不到把持朝政。
相比之下,《朱樓》中的皇帝能力可強多了,幾年時間就奪得了大把的權力,從邏輯上講很難被太上皇反撲。”
“你說得對,所以我安排了皇帝進行改革,改革在任何朝代都是得罪全天下的事情。
當皇帝決心改革的那一刻起,他在朝臣口中,就從‘可以媲美古之圣人的君主’,變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暴君。
堂堂皇帝,怎么可以‘與民爭利’,‘視天下士人于不顧’,‘一意孤行’,‘置群臣于不顧’!必須予以糾正。
所以,在《朱樓》的第二十三集,和第二十七集,朝臣們一次集體簽名上萬言書,一次直接伏闕諫諍,一定要力挽狂瀾,讓皇帝無論如何也要收回成命,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被周墨這么一解釋,劉施施瞬間把劇情中一些不太明白的點全部串起來了。
她順著周墨的話說道:“只不過皇帝這一次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堅定,完全不搭理朝臣的請求,甚至還一連罷免了三位名聲很好的臣子。”
“是的。”
周墨點點頭。
群臣伏闕這段劇情,他本來想直接安排皇帝打死一位跟“徐階”有些類似的大臣,用以展現朝臣和皇帝之間的矛盾,以及皇帝改革一事的堅定。
徐階的所作所為簡而言之,干了一些實事,但也放任家族子弟大肆兼并土地,斂財的夸張程度沒比嚴家父子差多少。
只不過,后來這個想法被柳和平稍微調整了一下。
把殺掉朝臣的解決改成了罷免,讓其回歸鄉土。
看似全身而退,實則不然。
很快,這名朝臣就會迎來清算,來自朝堂的力量讓他失去了多年以來兼并的土地,民間的議論更是讓他聲名狼藉。
最終,他選擇了自盡,以證“清白”。
同時,他的死亡也成了士紳反對皇帝的浪潮起始點。
一般情況下,朝臣們和皇帝之間的矛盾大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期盼著皇位更替,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下一代皇帝身上。
但是如今,既然太上皇還或者,而且太上皇當年也相當兄擦大略,所以不如直接請太上皇出山。
“皇帝昏庸無道,所作所為就是桀、紂那樣的郡王也無法比擬,我輩讀書人應該撥亂反正,請太上皇重新掌管朝廷,恢復過去對士人的優待!”
至此,皇帝和太上皇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
但是這種爆發只持續了兩集。
兩集之后,也就是第32集,太上皇深思。
劉施施看完第三十二集的整體內容,總感覺不太對勁。
第三十二集,絕大多數內容是太上皇一個人的獨白。
這一集剛開始,是朝臣們每天通過各種渠道送進宮里的條子,多到能夠堆滿太上皇的床頭。
其中有一條,文字極其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