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盡管亞歷山大對于鑄件產品的量產感到滿意,但他的目光卻并未停留在此。他的眼睛如同鷹隼1般銳利,始終在尋找著可以改進的地方。他注意到,由于計算的不完善,鑄造產品的不合格率依然高達約10%,諸如翹曲、裂紋等缺陷時有發生。這比他所期望的要高得多。事實上,他幾乎無法消除工藝過程中引入的雜質,因為許多方法都需要尚未發現的材料和金屬來支持。但即便如此,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生產的鑄件相比,這些產品已經算是佼佼者了。
然而,亞歷山大的目光卻并未因此而滿足。他始終在尋找著更高的品質,更高的標準。他注意到,這些缺陷往往源于對細節的忽視和對完美的追求不足。于是,他開始更加深入地研究這些方程和常數,試圖從中找到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
而在鐵作坊的裝飾區,亞歷山大親眼目睹了失蠟鑄造工藝的神奇魅力。在那里,工匠們正在精心制作著各種雕像和裝飾品。這種鑄造方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亞歷山大的目光。首先,工匠們會制作出產品的蠟模,然后將其涂上粘土或熟石膏。
當涂層凝固后,將整個部分放入烤箱加熱,使蠟融化并從預留的小孔中流出。接著,使用坩堝將熔化的鐵從熔爐中倒入小孔中,從而創造出與原始蠟模型1模1樣的金屬復制品。最后,只需等待金屬冷卻并凝固即可。
完成后的陶瓷外殼被輕輕剝去,露出里面精美的金屬鑄件。隨后,工匠們會對產品進行精細的研磨、打磨、拋光和著色處理,以使其達到最完美的表面效果。與傳統的砂型鑄造方法相比,失蠟鑄造具有許多優勢。它能夠生產出具有復雜形狀和精致細節的產品,同時還具有出色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這些優勢使得這里制作的雕像和裝飾品極為精美和復雜,仿佛是由神靈親手打造的1般。
然而,這項技術并非完美無缺。盡管它能夠創造出令人驚嘆的作品,但其制作過程卻極為耗時和費力。制作蠟模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大量的時間投入,因此工匠們的收費也相當高昂。而且,1旦蠟模制作完成并經過加熱融化后,整個作品就會在幾分鐘內化為烏有。甚至連其涂層產生的陶瓷外殼在提取成品的過程中也會被破壞掉。因此,為了制作另1份復制品,整個過程必須重新開始。
盡管失蠟鑄造技術存在生產率較低的局限性,但其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優勢依然吸引著無數的工匠和收藏家們。他們熱衷于探索并嘗試這種技藝,因為它依舊是生產精確規格、高質量金屬0件的流行之選。值得1提的是,亞歷山大還向馬文傳授了減少浪費和加快操作速度的寶貴建議。他建議,在制作模具時,不必用粘土或水泥完全覆蓋蠟模,而是采取分部分覆蓋的方式。首先涂覆前半部分,待其干燥并易于取出后,再進行后半部分的制作。這樣,便能獲得1個完整的模具,由兩個彼此分開的半部分組成。在鑄造過程中,這兩塊熟石膏需用虎鉗或薄薄的濕粘土牢固固定。1旦金屬澆注完成并冷卻,模具的兩半即可分離,以備再次使用。
誠然,模具在使用中會逐漸受到鐵水的侵蝕而退化,但相比1次性模具,其使用壽命依然顯著延長。而從這些精美裝飾品的熱銷程度來看,仿佛這家工坊售賣的不只是鐵像,而是金像1般。
隨后,亞歷山大參觀了烹飪刀具的制作過程,鐵匠們運用了他傳授的表面硬化技術。這是1種旨在增強鐵或鋼物體表面硬度,同時保持其堅韌和延展性核心的創新工藝。通過在金屬表面撒上煤粉并加熱,工具的耐用性和耐磨性得到了顯著提升。值得1提的是,表面硬化技術的起源頗為傳奇。據說,它是由阿拉伯世界的1名刺客意外發現的。這位刺客在行刺前決定加熱刀具,結果意外發現其硬度大增,能輕易刺穿之前堅不可摧的盔甲。這1發現經鐵匠之手傳播開來,逐漸成為了業界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