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如此。
回到橋頂,亞歷山大并非不清楚他的手下即將面臨的救援困境。
但是,已然沒有其他的可行辦法,因為他發現這種方式盡管存在諸多的障礙與艱難險阻,但相較于跳海逃生,還是要好上許多。
通過這種方式,或許能夠拯救更多的生命。
因此,他開始懷揣著一絲希望,期盼著自己的一些船只能夠成功阻擋敵人的猛烈進攻,以便讓其他的一兩艘船只能夠順利地停泊、伸出梯子,并盡可能多地營救士兵。
希望他和赫米庫斯能夠參與其中,如此一來,便能將隊伍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成功營救出來。第三個最為重要的人物奎諾林已然逃離,他是那個被選中向船只傳達亞歷山大指令的幸運兒。
為了阻止此種情況的發生,羅伯特爵士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他迅速召集了剩余的部隊,并且將所有的五艘船都準備妥當,將攻城梯收縮至甲板之上,排列成防御的陣勢。
畢竟,他在上面部署的部隊能夠通過這座橋抵達陸地。
很快,空氣中開始彌漫著另一場激戰即將拉開帷幕的濃烈氣息,六艘戰艦從兩側氣勢洶洶地逼近敵方艦隊。
然而,盡管看上去氣勢洶洶、威風凜凜,亞歷山大的戰船實則不過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徒有其表,卻無實際的戰斗力。
它們基本上都是空船,由仆人和劃船者所組成的精干船員負責駕駛,船上既沒有軍團士兵,也沒有武裝士兵,因為所有可用的人員都已經被部署完畢。
所以,這些艦船,根本就毫無戰斗力可言!
他們所能做到的極致,便是撞擊其他的船只,并寄希望于使其就地沉沒,除此之外,絕無其他可能,既不會登船作戰,也不會在甲板上展開激烈交鋒,從而使得它們就如同疊疊樂塔一般,從外表看起來高大壯觀、令人印象深刻,但只需輕輕一碰,便會瞬間崩塌,化作碎片。
知曉這一狀況后,奎諾林最初的計劃是,他決定自任為這些艦船的“艦隊指揮官”,而從一開始,他就決意不讓這些艦船遭受攻擊。
他反而期望著他們的突然現身,足以將敵人嚇得望風而逃,從而避免流血沖突的發生。
然而,這顯然未能如愿。
戰場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敵軍不再原地堅守,而是采取靈活機動的作戰策略,準備與來襲的敵人在海上展開激烈的爭奪。
這使得奎諾林陷入了極度艱難的困境之中。
他究竟該如何抉擇?
他是應當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還是虛張聲勢、選擇撤退呢?
選擇前者,意味著雙方一旦接觸,就會遭遇全軍覆沒的慘狀,因為駕駛這些船只的船員并非士兵,而是普通的奴隸和仆人——那些未曾接受過任何正規訓練的平民,他們只是軍隊的輔助力量。
他們甚至沒有配備任何的武器或盔甲,除了一把鏟子、一把簡易的匕首,或者一把為了戰斗而隨意改造的小斧頭,這些工具更像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而非有效的攻擊利器。
人們看到后會說他并非毫無防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