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緩緩移動到第二艘船,瞧瞧咱們能否讓它啟動起來。倘若運氣足夠好,咱們或許能夠殺出一條血路。這是咱們唯一的生機!”
撞擊亞歷山大的那艘船仍舊完好無損,因而他滿心期望自已的士兵能夠轉移到那里,而后借助它逃離此地。
他之所以未曾早些這般行事,一來是因為他的旗艦規模要大得多,而且他認為更大的甲板面積能夠讓他有機會部署更多的部隊,從而粉碎那些令人厭煩的侯爵艦。
這種假設所產生的結果可謂是喜憂參半,襲擊者的傷亡人數必定更高,但與此同時,船只沉沒的速度也愈發加快。
但或許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二艘船處于上方那些憤怒的希特家族士兵的攻擊范圍之內,他們仍舊朝著亞歷山大的艦隊拋擲著他們所能獲取的任何物件。
那些人至少還保持著那份執著。
“.......”對于這個提議,赫米庫斯率先流露出了極為惱怒的神情,似乎對亞歷山大的怯懦表現出了深深的厭惡。
依照這名男子的想法,倘若亞歷山大繼續滯留在此處,必死無疑,而他若是選擇逃跑,那么結局便會是死無葬身之地。
這其中的概率權衡不言而喻。
至于前往第二艘船并試圖借助它逃跑,身為保鏢隊長的他對于成功的可能性持有相當悲觀的態度。
因為要達成這一目標,首先就必須打亂軍隊的陣型,并且將后背暴露于敵人面前。
在如此狹窄的空間里進行這樣的操作,無疑會遭受到敵人的反擊,從而造成大量的傷亡。
尤其是考慮到這名男子認為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組建后衛防線。
而且,即便他們成功完成了這次充滿危險的撤退,他們還需要乘船逃離,而在此期間,他們必定會遭受敵人的追擊。
一支缺乏經驗的部隊實施這樣的機動行動無疑會耗費過長的時間,而經驗豐富的侯爵們肯定會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用猛烈的撞擊攻擊毫不留情地將他們困住。
那么,同樣的情形就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上演。
這又有何意義呢?
“我們應當留在船上并請求增援。無論是向雷木斯還是港口。”
因此,依照赫米庫斯的說法,更為妥當的做法是撤退到第二艘船上,將其用作新的重整據點并堅守住它,直至他們獲得援助。
亞歷山大的艦隊之中仍有一些艦船尚未被擊沉,但依舊在被敵艦窮追不舍,其中必定有一艘能夠尋得空隙,將自身所處的困境告知其他艦船。
想到此處,赫米庫斯正欲將這個提議告知亞歷山大,突然,
“喇叭!喇叭!”刺耳至極的喇叭聲傳入耳中,發出猶如雷鳴般的轟然轟鳴,緊接著,周遭所有的敵軍也齊聲高喊起來,
“撤退!撤退!這是撤退的號角!指揮官要求我們撤退!”
眾多侯爵軍官與他們身后的軍團士兵一樣,對于這個決策的明智性感到滿心困惑。
“我們曾經距離勝利是如此之近!究竟為何?”
于是,當他們目睹自已的部隊拋下受傷和殘廢的獵物,轉身背對他們迅速登上船只之時,他們相互呼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