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此,有時亞歷山大也會采用不同的策略。在這種策略下,一天所需的全部彈藥會在極短的時間內,以最快速度發射出去,可能僅僅在一小時之內便傾巢而出。
其目的有二,一是直接殺傷部分守軍,二是利用城墻上已有的裂縫,對守軍形成強大的震懾。
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先在城墻上制造出看似并不危險的淺裂縫,使得防御者認為不值得耗費心力去修復。
而就在此時,突如其來的集中重火力猛然襲來,瞬間導致整個區域轟然崩潰。
雖然這種策略的有效性仍處于實踐測試階段,但在缺乏更為完善連貫計劃的當下,任何有組織的行動,總歸聊勝于無。
考慮到戰場局勢的瞬息萬變,亞歷山大竭盡全力收集盡可能多的彈藥,同時將射擊頻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此一來,既能持續對城墻造成破壞,又能防止城墻在兩次攻擊的間隙,通過石匠們不知疲倦的修復工作而“自我修復”。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亞歷山大甚至允許士兵們發射大量他所謂的“劣質”彈藥。
這些彈藥皆是從附近村子里搜羅而來的石頭,其中近乎一半被認為并不適合用作導彈。
它們或是體積過小,或是形狀切割怪異,導致飛行時空氣動力學路徑極不穩定,又或是重量太輕,似乎根本不值得發射。
然而,在亞歷山大看來,扔出點東西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于是他責令手下想辦法讓這些石頭發揮作用。
即便以如此緩慢的射擊速度,沒過多久,亞歷山大的補給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于是,一種特殊的行動逐漸成為標準做法:清晨,將手頭所有的彈藥發射出去,待到夜晚,則派人悄悄接近城墻,試圖取回那些發射出去的石頭。
執行這項危險任務的“獵犬”,并非亞歷山大麾下的士兵,而是梅茲蒂爾的族人。
在這場圍城之戰中,亞歷山大巧妙地對雙方的勞動力進行了分配。他那些經驗豐富的專業士兵負責操作“復雜”的投石機,而相對簡單的取回投擲彈藥的任務,則交由赫爾瓦提士兵承擔。
當然,亞歷山大在與梅茲蒂爾溝通時,言辭極為客氣。這位驕傲的部落首領,看到自己的手下在圍城中無所事事,只是如樹懶般吃飯睡覺,心中本就有所不滿。
聽聞亞歷山大的提議后,很快便欣然同意。對于他而言,這場戰斗不僅關乎榮耀與榮譽的獲取,更關乎最終的勝利。
而他的手下,也同樣渴望向這些外來者證明自身的價值,盡情炫耀他們的勇氣。
為了回應這些士兵的熱情,亞歷山大特意拿出一些備用的盔甲和盾牌,贈予這些“裸體”士兵。
他希望青銅胸甲、金屬鎖子甲以及更大更重的盾牌,能夠為他們在接近城墻時,抵御可能遭遇的一切危險。
亞歷山大向收集者提供優質重型盔甲,這一舉動無疑是明智的。然而,守軍很快便察覺到了這些夜間入侵者。
在隆冬的深夜里,一群手持火把的男人,在城墻下徘徊,他們的身影宛如一座醒目的燈塔,在黑暗中格外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