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部分人則陷入了矛盾的困境,他們一方面察覺到這些外來詞匯在表達某些概念時極為便捷,能夠描述出母語無法觸及的事物;另一方面,又擔心外來詞匯的大量涌入會侵蝕本族文化的根基。
于是,他們雖未明確贊成使用這些外來詞,但卻期望更強大的氏族能夠創造出本土詞匯來替代它們,而后再全面禁止外來詞的使用。
不言而喻,這種涉及眾多不同部落、涵蓋紛繁方言和口音的語言變革工作,對于分散的部落民眾而言,無異于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即便是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在調和各種語言差異時,也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
因此,吟游詩人及其演唱的歌曲和詩歌,依舊是赫爾瓦提人記錄歷史最為流行的方式。音樂的韻律與節奏賦予了歌詞獨特的魅力,使人們易于學習和銘記其中的內容,宛如潺潺溪流,將歷史的記憶緩緩注入每一代人的心田。
這些吟游詩人如同自由的飛鳥,穿梭于當地的土地之上,講述著形形色色的故事。他們所講述的內容,或是從老師那里聽聞的古老傳說,或是自己親眼目睹的奇聞軼事,亦或是依據偶然聽到的謠言和傳聞精心編造而成……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內容都屬于此類編造。當人們聆聽這些故事時,難免會心生疑慮,不禁認真思索,究竟有多少所謂的書面歷史,實際上不過是瘋子的虛構,而非真實的歷史記載。
盡管如此,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這些故事卻如同福音一般珍貴,被視為最高形式的娛樂。
人們熱衷于聆聽這些“博學”的吟游詩人講述他們輝煌的過去,那些關于文化輝煌的動人故事,那些流傳千古的著名戰役,那些令人敬仰的偉大英雄和傳奇,那些神靈之間驚心動魄的巨大戰斗,以及他們在旅途中所目睹的奇異而神奇的場景。
在眾多精彩的經歷講述中,有一位吟游詩人描述了他曾踏入一家外來人的珠寶店,店內那琳瑯滿目的奇異石頭、璀璨寶石和閃耀黃金,令他瞬間眼花繚亂,仿佛置身于夢幻之境。
為了描繪那令人驚嘆的鉆石,他創作了一首詩,并吟唱道:“像螢火蟲一樣閃耀的石頭,像星星一樣在黑暗中閃爍!”
這句生動的描述在當地人聽來朗朗上口,宛如靈動的音符跳躍在耳畔,久而久之,它已然融入了他們的語言之中,如今人們常用這個短語來形容那些極其珍貴的事物。
當赫爾瓦提人在劫掠中發現玻璃制品時,許多搶劫者興奮地回憶起吟游詩人的這些臺詞,瞬間被一種狂熱的情緒所支配,迅速動手拿走他們所能找到的所有玻璃物品,仿佛這些玻璃制品就是傳說中價值連城的寶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吟游詩人的描述深信不疑,將其視為珍寶。一些盜賊內心對這些閃亮飾品產生了抵制情緒,他們無法辨別這些飾品的材質,心中無端地以為它們受到了某種詛咒。
尤其是當隊伍中有巫師或所謂的學者時,他們會驚恐地回想起詩人的話,然后惡毒地大喊:“這些東西和星星是由同樣的東西構成的!他們是我們的永恒敵人!被詛咒的外來者!毀掉它!毀掉它,燒毀這里的一切!”
在當地的信仰體系中,他們崇敬的靈魂源于大地,與天上的星星懷著深深的敵意。這種信念或許是這些相對落后的民族對未知事物本能的恐懼所致。
畢竟,在古老的歲月里,當古人仰望星空,凝視那些遙遠而神秘的星體時,便會憑借著豐富的想象力,構思出各種各樣光怪陸離的故事。這只是眾多版本中的一個,卻在此時引發了一場破壞的狂潮。
在這片混亂中,玻璃制品被無情地打碎,而收藏這些玻璃制品的人,則因在赫爾瓦蒂人眼中犯下了褻瀆之罪,被殘忍地燒死。
除了上述這兩組人之外,還有最后一組人,他們采取了相對溫和的方式。面對這些不知所謂的玻璃飾品,他們試圖向被襲擊的貴族詢問其究竟。
然而,現實卻充滿了無奈,大多數情況下,房主不是已然死亡,便是早已逃之夭夭。即便房主在場,由于雙方操著不同的語言,溝通也變得異常困難,房主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