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要么只能將就著使用紅糖,要么就得按照市場價格從亞歷山大手中購買白糖,市場價格大約為每公斤250到300羅帕爾。
盡管價格高得離譜,但眾多貴族依舊趨之若鶩!
事實上,白糖的需求量頗為可觀,因為它極易讓人上癮,貴族們對這種前所未有的糖分沖擊極為癡迷。
許多貴族甚至常常為了得到白糖,而對亞歷山大百般諂媚。有些貴族還讓自已的妻子去詢問坎比西斯等人,試圖通過他們的關系安排購買。
甚至逐漸興起了一種貴族在聚會上大量展示白糖以彰顯財富的文化。
盡管亞歷山大看到了人們對白糖的強烈需求,但他還是時常克制自已增加產量、從中獲利的沖動。
最終他成功克制住了,因為他深知這樣做的弊端遠大于益處,尤其是在政治層面。
相反,亞歷山大選擇將精力集中在相對低調的鋼鐵生產上。他心里明白,這項業務至今尚未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帕提亞夫人方才的反應便是有力的證明。
主要原因在于,鋼鐵不像糖那般華麗奪目,除了少數經驗豐富的鐵匠,絕大多數人都缺乏欣賞鋼鐵價值的相關知識。
沒錯,他們知曉亞歷山大的鋼材質量上乘,并對此深感欽佩,但他們的好奇心也僅止于此。
亞歷山大又是怎樣如此迅速地煉出如此多優質鋼鐵的?
為何價格又如此低廉?
所有這些問題,在他們眼中都并非首要關注的。
這一切都讓亞歷山大暗自欣喜,因為他深知,依靠鋼鐵帶來的這筆收入,能夠在更長時間內不被他人覬覦。
在商業策略的棋盤上,只要稍加思索,便能洞察亞歷山大為何毅然決定將重心置于鋼鐵產業,而非糖業。這一決策背后,蘊含著多方面的深遠考量。
從政治層面來看,鋼鐵產業所帶來的麻煩要少得多。
貴族們普遍缺乏鋼鐵制造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極少會去追問諸如鋼鐵究竟是如何制造的、亞歷山大的生產能力具體幾何,甚至連他那復雜鑄造廠的藍圖等棘手問題,也鮮有人提及。
在這些貴族們略顯外行的眼中,亞歷山大生產的鋼鐵固然比一般的要好,但也并未達到令人憂心忡忡的程度。
這種品質上的提升,與其說是奇跡般的突破,倒更像是一次較為顯著的進步。再加上亞歷山大生產的鐵,其數量足以滿足貴族們當下的需求,這使得他們實在沒有動力去探尋更多,或是追求更高的產量。
然而,糖的情況卻截然不同。許多人嘗過白糖的美味后,便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一些人為了能獲取白糖的制作技術,甚至不惜向亞歷山大提供極為荒唐的籌碼——
有人愿以土地相贈,有人提出將兒子作為人質,還有人打算把女兒嫁給他,甚至有人厚顏無恥地表示可以把妻子送去為他暖床,所有這些舉動,無非是妄圖用各種方式換取他的制糖技術。
也只有當人們意識到白糖制作過程極為困難時,才勉強能讓這些如鬣狗般垂涎欲滴的人暫時卻步。
此外,鋼鐵生產相較于糖業,具有更高的穩定性。鋼鐵生產無需依賴變幻莫測的天氣,也不存在作物歉收的風險。
只要在生產過程中保持適當的原材料比例,便能獲得質量合格的產品。從物流角度而言,鋼鐵不易腐爛,且密度較大,占用的空間體積更小,這使得運輸過程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