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也正是太后當初被逐出宮廷的主要原因——所謂孩子運氣不好,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漂亮借口罷了。宮廷之中,向來明爭暗斗不斷,各方勢力都在為自已的利益算計著。太后或許因為某些不為外人道的緣由,成為了權力斗爭的犧牲品,而懷孕時的情緒波動,恰好給了他人可乘之機。
因此,亞歷山大的這番說辭并沒有引發任何爭議,只得到了伊納亞夫人的點頭認可,以及王太后雖不情愿卻也默認的態度。
見此情形,亞歷山大決定拋出最后一張“王牌”,以此來結束這個話題。
“殿下……我之所以用這片土地去誘惑陛下,原因其實很簡單——想必您應該已經知曉……我深知他當時極為生氣,而這是安撫他的最佳辦法。”
“至于土地的移交……我愿意以一種象征性的方式進行。但要是他想直接對這片土地進行管理……那可就困難重重了。”
“我不確定陛下是否具備足夠豐富的經驗,能夠充分理解此類行動在后勤保障和物資補給方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殿下您應該清楚,侯爵家族實際上曾經提出要給我更多的土地。
但我拒絕了,因為我實在懷疑自已是否有能力保衛那些土地。我甚至把這片土地的日常管理事務,都交還給了他們。所以……要是由阿丹來治理的話……”
亞歷山大微微一頓,斜眼看向太后,嘴角輕輕抿起,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最后又催促道,“直接跟陛下說明這些情況吧。讓他切實了解接管這么一塊又小又偏遠的土地,究竟會面臨多么大的困難。”
在這第二輪的交談中,亞歷山大的言辭明顯變得更加禮貌、溫和,與他之前那副咄咄逼人的姿態截然不同。就拿他說話時使用的方言來說,之前在阿扎克,他使用的方言更像是平級之間的交流方式,語氣中帶著隨性與直接。
而此刻,卻顯得愈發恭敬,仿佛是在與上級進行對話,每一個用詞都經過了深思熟慮,透著謙遜與尊重。
這種語言風格的轉變,讓秉持傳統主義觀念的王太后十分滿意。在她的認知里,皇室的地位天然就比國內所有貴族都要優越。她從小便接受著嚴格的宮廷禮儀教育,深知等級秩序的重要性。亞歷山大態度上的轉變,讓她感受到了應有的尊重,仿佛自已所處的高貴地位再次得到了確認。
除此之外,亞歷山大還巧妙地將問題的關鍵從能力層面(比如阿丹缺乏海軍),轉變為了距離層面的行政問題。他深知,直接提及王都的貴族的能力不足,可能會觸碰到太后敏感的神經,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而從距離層面入手,既能夠客觀地闡述困難,又不至于讓太后覺得他是在故意貶低皇室。
如此一來,他放低了自已的姿態,沒有直接強硬地拒絕放棄土地這一選擇,最終也算是得到了太后的些許認可。
“唉,好吧,我看看能不能想辦法。你是想讓島嶼維持現狀,僅僅改變一下所有權,對吧?這樣一來,你依舊可以統治這座島,但島上的居民需要向‘我們’納稅。這……或許可行。”
西莉瑪的話語中雖然還殘留著一絲猶豫,但她做出的承諾聽起來比之前堅定了許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