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這樣的角度下,炮口依然能夠精準地瞄準維羅納城墻上的防御工事。
很少有人知道,這些12磅火炮的設計靈感,來自亞歷山大腦海中一段模糊卻清晰的“前世記憶”——那是一種名為m185712磅火炮的武器。
亞歷山大借鑒了它的核心結構,保留了其最顯著的優點:用途廣泛。
它既可以作為野戰炮,平射敵人的沖鋒隊列;也可以作為榴彈炮,以高拋物線的軌跡,向敵人的防御工事發射弧形炮彈。
這種設計,讓這些火炮在攻城戰中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優勢。
幸好前世亞歷山大是學化學的,對火藥有一定研究,可以配比出不錯的火炮黑火藥。
然而,當所有武器都架設完畢,炮口齊刷刷地對準維羅納城墻時,亞歷山大卻沒有下達炮擊的命令。
事實上,他想等到第二天再開始進攻。
畢竟,他有的是時間——維羅納城已是囊中之物,不必急于一時。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他的士兵在進行這場艱苦的圍攻戰之前,能得到一夜充足的休息。
連續幾天的行軍和營地搭建,早已讓許多人疲憊不堪。
相反,在攻城營地的框架基本搭建完畢后,亞歷山大讓人吹響了集合的號角——不是作戰的號角,而是開飯的信號。
和往常一樣,今天的軍糧是一碗熱氣騰騰的小麥粥。
粥里塞滿了切得細碎的牛肉、洋蔥和蘑菇,熬煮得軟爛,香氣在營地的上空彌漫開來。
負責分發食物的炊事兵們用大木勺將粥盛進每個士兵的陶碗里,動作麻利而均勻。
雖然每份粥的份量不算多,勉強夠一個成年士兵果腹,但勝在管飽,而且準備起來相對容易,能在短時間內供應五萬大軍。
士兵們捧著陶碗,或蹲或坐,大口大口地吃著。
熱粥滑進胃里,驅散了行軍的寒氣,也讓緊繃的神經稍稍放松了一些。
亞歷山大沒有獨自回到帳篷用餐,而是走到士兵中間,接過一碗和其他人一模一樣的粥,蹲在一個年輕的新兵身邊,和他一起吃了起來。
他偶爾會問幾句新兵的家鄉,聽對方局促地回答,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這是他鼓舞士氣的方式,簡單,卻有效。
與士兵們一起用完餐后,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營地里點燃了火把,橘紅色的光芒照亮了帳篷的輪廓,遠處傳來士兵們低聲的交談和武器碰撞的輕響。
亞歷山大拍了拍身上的塵土,轉身回到了自已的帥帳。
帳內的陳設簡單,只有一張木桌、幾把椅子,以及一張鋪在地上的行軍床。
他卸下頭盔,隨手放在桌上,然后開始一件一件地脫盔甲——胸甲、肩甲、護腿,每卸下一件,都能聽到金屬與地面碰撞的沉悶聲響。
盔甲上還殘留著白天行軍時沾上的泥土,以及一絲若有若無的汗味。
脫完盔甲,他只穿著一件貼身的粗布內衣,疲憊地爬上了行軍床。
身體剛一接觸床板,一股濃重的倦意便席卷而來。
他閉上眼睛,準備就這樣睡去,直到明天的進攻號角響起。
就在這時,一段特別的記憶,毫無預兆地閃現在他的腦海里。
那是他離開贊贊都城,率軍出征前,與妻子、孩子告別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