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在奏疏中提的嚴禁會社的辦法,嚴嵩認為肯定是有效的,但是現在不宜馬上采取。這次朱載坖算是在南京大鬧了一場,此時就應該見好就收,不宜過分的刺激東南士紳,畢竟他們現在無論是在朝廷還是東南,都有極強的實力,很多時候朝廷還需要依靠他們。
朱載坖的這個建議無疑有些過于激進了,對于嚴嵩的看法,嘉靖還是比較認可,現在的問題是,怎么處理這些士子,真的按照朱載坖所建議的,將這些士子都流放遼東嗎?
嘉靖問道:“裕王建議將這些士子都流放遼東,惟中你怎么看?”
嚴嵩說道:“陛下,以大明律論,這些士子,違反祖訓,按說就是處以極刑也不為過。殿下將首惡正法,余者流放,已經算是寬恩了。”
嘉靖點點頭,示意嚴嵩繼續說,嚴嵩接著說道:“然此事干系甚大,若一旦處理不好,極易出現大事,陛下還要三思。”
嘉靖當然知道嚴嵩說的意思,這可不是流放一兩個人,而是流放數以千計的士子們,他們的背后,是數以千計的東南中等之家甚至于豪強,嚴嵩和嘉靖當然知道朱載坖的意圖,就是打擊東南士紳的力量,但是嘉靖和嚴嵩更要從朝堂的穩定出發,不能把事情做得太過火了。
所以嚴嵩認為,對于這些士子們,應當準允贖刑,也就是交錢免罪,但是將他們的功名全部革除,不準參與科舉,也算是極重的懲罰了。這樣的話,大部分的士子可以免罪,當然肯定有無法繳納贖金的士子,他們當然要被流放。
但是嚴嵩認為,應該利用他們,將他們流放到遼東的各個衛所之中充當小吏、教授等職務,發展北方的文教。嚴嵩很清楚,無法繳納贖金的士子,大多是貧民子弟,他們本就是被裹挾進來的。眼下見自己有權有勢的同窗都得以回家,自己卻因為家貧只能面臨被流放。
這個時候,他們心里最痛恨的絕對不是裕王,而他的那些同窗。大家都是一起參與鬧事的,最近因為你家里有錢有勢,就可以安然無恙的離開,這種巨大的落差,會使得這些士子對整個東南士紳極為痛恨,這也是人性。這些人到遼東去,教書育人,培養遼東的子弟,天然就會痛恨東南士紳。
比朱載坖那個辦法要好得多,嚴嵩對于人性的把握比朱載坖不知道高了多少,嚴嵩一向精于揣摩人心,這也是嘉靖欣賞他的一點。
嘉靖聽了嚴嵩的話,不禁笑著說道:“惟中,朕看你可以字文和了。”
嚴嵩笑著說道:“老臣豈敢。”
嘉靖拿過朱載坖的奏疏,看了一遍后,就在上面御批,然后對嚴嵩說道:“就照惟中的辦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