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放下楊博的書信,叫來劉忠,紛紛道:“去打聽一下楊本兵什么時候離京,孤要去送送他。”
劉忠雖然有些不明白,但是還是去打聽此事了,他只是有些好奇,從沒有聽說朱載坖和楊博有什么交情,先是楊俊民親自來送信,隨后朱載坖竟然要親自去送楊博。
不過很快劉忠就打探來了楊博離京的日期,楊博準備在三日后離京,這事都是不出朱載坖所料,畢竟他是回鄉守制,肯定是要盡快的。
朱載坖命人準備了一些禮物,就準備到時候親自去送楊博一程。
無逸殿內,嘉靖正在召集內閣閣臣和吏部尚書李默,討論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誰繼任兵部尚書,之前嘉靖本來已經下旨令吏部廷推,但是嚴嵩上疏,認為兵部總理戎政,關乎國計,建議由嘉靖圣裁。
嘉靖于是召集內閣閣臣和吏部尚書李默商量此事,李默一進來就怒視著嚴嵩,他現在對于嚴嵩是極為憤怒了,嘉靖本來已經下旨吏部廷推了,嚴嵩卻上疏嘉靖,要求圣裁,這不是明著剝奪他這個吏部尚書的權力嗎?
臣子們行禮后,嘉靖說道:“楊博守制去了,兵部不可沒有堂官,諸位怎么看?”
李默直接出班,搶在嚴嵩之前,直接說道:“陛下,朝廷有法,國家有度,陛下既已下旨吏部廷推,待吏部廷推之后,陛下圈選即可,何勞陛下操勞。”
李默的話說的有些直接了,不光嘉靖的眉頭皺起來了,連閣臣們也都是一臉不悅,一般御前召對,除非嘉靖點名,都是先內閣再六部的發言順序,而李默這次直接搶過話頭,率先發言,當然讓一眾閣老們極為不悅。
嘉靖看向嚴嵩,嚴嵩起身說道:“陛下,臣以為兵部事關戎政,一旦有失,天下不寧,還是出于圣裁即可。且廷推并非祖制,只不過一時權宜也。”
李默剛想反駁,徐階也出來說道:“陛下,確是如此,廷推并非祖制。”
嘉靖這下來了興趣,問道:“徐閣老你說說。”
徐階為嘉靖解釋了一下,國初之時,太祖、成祖都是英察之主,怎么可能把部堂高官的任用交給臣子們呢?部堂高官的任命,都是操之于皇帝之手,凡是大臣的進用,概由皇帝以特旨全權簡拔,謂之“特簡”或“特授”。皇帝選用文職大臣時,通常自宮中降敕書至負責銓選事宜的吏部,吏部尚書須再以復奏形式請旨任命大臣。間或皇帝也徑直召吏部尚書面授圣旨授命大臣某職。
所以從祖制來說,是沒有廷推這個說法的。
廷推,又稱“會推”系指大臣出缺時,吏部會聚有關廷臣推舉若干名人選,提請皇帝擇用。廷推正式成為朝廷選用大臣的規則,其實還是在成化時。
國初諸帝皆臨朝理政,與群臣共商國事。大臣的任用,無不出自皇帝親擢。正統之后,皇帝御朝漸少,然尚能不時召見大臣議政。大臣的進用,每每先由有關臣工舉薦,而后皇帝再與近臣面議確定。成化時,憲宗沉湎于女色,極少召見大臣面議國政。
而且憲宗有口吃的毛病,故而無論是朝會還是召對都極少舉行。原來的君臣面議顯然更是不太現實,所以憲宗往往令閣臣和吏部商議好堪任官員的名單,由皇帝直接圈選即可,這樣就免得憲宗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