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門弟子們算錯了一點,就是嘉靖對于此事的態度,嘉靖對于王守仁顯然是不怎么滿意的。在王門弟子紛紛舉薦王守仁的時候,嘉靖認為王守仁學術、事功多有所議,甚至對于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的大功也有所懷疑。
在王守仁死后,嘉靖對于他在廣東任上暴病,他自知大限難延而奏請回籍,未等朝廷批準即自行北歸,至江西南安而卒極為不滿,認為王守仁是擅離重任,當即下令部會官詳定新建伯封拜宜否。
吏部經過商議后上奏: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名,則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論,知眾論之不與,則著朱熹晚年定論之書,號召門徒互相唱和。才美者樂其任意,或流于清談;庸鄙者借其虛聲,遂敢于放肆。傳習轉訛,悖謬日甚。
雖然吏部經過商議認為王守仁的學術頗為標新立異,但是對于王守仁的功績還是認可的,吏部認為:若夫剿畬賊、擒除逆濠,據事論功,誠有可錄,是以當陛下御極之初,即拜伯爵,雖出于楊廷和預為己地之私,亦緣有黃榜封侯拜伯之令。
所以最后吏部的結論是:夫功過不相掩,今宜免奪封爵,以彰國家之大信,申禁邪說,以正天下之人心。
按說吏部的這個結論已經算是很嚴厲了,要求禁絕王學,這對于王門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但是居然還是沒能得到嘉靖的認可,嘉靖對于吏部的上疏御批道:至于宸濠之變,與伍文定移徼舉兵,仗義討賊,元惡就擒,功固可錄,但兵無節制,奏捷夸張,近日掩襲寨夷,恩威倒置。
嘉靖甚至對于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的大功都提出了質疑,嘉靖在和大學士楊一清密諭溝通相關事宜,其間少見言及陽明學術,而著重講論守仁在江西軍功不實,在兩廣舉措失當。
嘉靖在給楊一清的密諭中說道:“王守仁竊負儒名,實無方正之學。至于江西之事,彼甚不忠,觀其勝負以為背向。彼見我皇兄親征,知宸濠必為所擒,故乃同文定舉事,實文定當功其首,但守仁其時官在上耳。”
這就不講道理了,寧王之亂是王守仁平定的,這事根本沒有任何一點異議,嘉靖為了廢除王守仁的爵位,可謂是極其離譜了,而且還指責王守仁在廣西指揮無方。
對此連楊一清也無法茍同,在回奏中稱:“若不信守臣,不聽大臣,而一以圣意裁處,萬一有失政,壞地方大事,則臣下皆得以辭其責,恐非社稷之利也。”
被楊一清喂了個軟釘子的嘉靖也就不再提此事了,但是王守仁的爵位確是真的被嘉靖給停了。
朱載坖聽完之后,說道:“如高師傅所言,此事何其難也?”
嘉靖的性格之執拗,天下皆知,若是嘉靖不允此事,別說李春芳了,就是朱載坖去說此事,恐怕也沒有好果子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