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這次親自手詔為陸炳擬定了詳細的喪儀,手詔稱陸炳為國發逆,盡忠直撰之功,追贈忠誠伯,謚武惠。親自擬定這個謚號的意義是:折沖御侮,施勤無私。可見嘉靖對于陸炳的重視。
同時,賜祭十六壇,相當于皇親的規格;又賜齋糧麻布五十石匹,同時命工部為陸炳在浙江老家營建墳塋。隨后嘉靖再次下詔,嘉興的忠誠伯墓地僅為衣冠冢,嘉靖要親自為陸炳制定墓地,堂堂皇帝,為了一個臣子去勘定墓地,這多少有些說不過去了,科道言官們紛紛上疏認為不可,嘉靖毫不猶豫的命新任錦衣衛指揮使朱希孝將上疏的言官全部庭杖、罷官。
內閣首輔徐階不得已親自求見嘉靖,勸慰道:“陛下,忠誠伯故去,陛下傷痛,滿朝皆知,這些言官不識大體,小懲大誡一番即可,何必興師動眾呢?”
嘉靖對于此事根本不答應,而是問道:“忠誠伯在嘉興的衣冠冢營建有規劃了嗎?”
徐階趕緊叫來工部尚書潘恩,向嘉靖匯報嘉興衣冠冢的形制,按照工部的規劃,陸炳在嘉靖的衣冠冢面積為五畝,正中偏北為墓室,南為神道,兩側分列文官像、武官像各一對,石馬兩對。神道南有石牌坊,匾額上刻有“忠誠伯祖塋”銘文,牌坊東北有祠堂,南有石獅、石龜各一對。墓園四周有圍墻,算是規格很高的陵墓了。
嘉靖隨即提筆為陸炳的衣冠冢題寫了碑額,然后命令工部和欽天監在陽翠嶺附近為陸炳尋找墓地,這下連徐階都沒嚇到了,陽翠嶺是什么地方?
嘉靖七年,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為嘉靖在天壽山尋找吉壤,他到天壽山后,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嘉靖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嘉靖仍舊不放心,親自帶領內閣首輔張璁等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后,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里建陵。
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嘉靖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現在令欽天監和工部在陽翠嶺附近為陸炳尋找墓地,就是要陸炳隨葬嘉靖的意思了。
功臣陪葬皇帝,其實是從唐太宗時才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唐太宗下詔稱:斯蓋往圣垂范,前賢遺則,存曩昔之宿心,篤始終之大義。皇運之初,時逢交泰,謀臣武將等,先朝特蒙顧遇者,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聞,并于獻陵左側,賜以墓地,并給東園秘器。
本朝當然也有這個制度,在太祖孝陵的鐘山之陰,紫金山北麓也安排了功臣們的陵墓,陪葬孝陵的功臣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東甌王湯和、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滕國公顧時、許國公王志、芮國公楊璟、燕山侯孫興祖、黔國公吳復、皖國公仇成、汝南侯梅思祖、永國公薛顯等14人。
嘉靖想要在陽翠嶺附近為陸炳尋找墓地,當然是有讓陸炳陪葬的意思,徐階趕緊勸阻道:“陛下,自成祖以來,雖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亦未隨葬長陵,陛下痛惜忠誠伯之心,臣等盡知之,然成祖所無,陛下何必復之?不若照成祖之例,下天子三等,營建墓地,略遠陽翠嶺,以慰陛下之心。”
徐階的話也使得嘉靖開始認真思考起來了,雖然在自己心目中陸炳確實是忠義無雙,但是畢竟不如徐達、湯和等人的開國輔運和張玉、朱能的奉天靖難之功,連張玉、朱能都沒能陪葬長陵,陸炳陪葬就更說不過去了,于是嘉靖說道:“那欽天監和工部務必要擇一吉壤,離陽翠嶺近些!”
徐階和潘恩趕緊領旨去辦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