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的賦稅開始征繳之后,地主們抵觸情緒就非常之大,他們認為朝廷制定的征稅規定過于嚴苛,對地主們實在是太不友好了,朝廷這次一石稅糧折銀三錢,他們認為完全不能接受,之前就是二錢五分。
他們還拿出了宣宗皇帝的詔書說明自己的理由,宣宗確實是有詔書,黃金一兩折二十石,白銀一兩折四石。
同時還有英宗的上諭:正統元年,令浙江、江西、湖廣三布政司、直隸蘇、松等府縣,該起運南京糧米,愿納折色者,折納布、絹、銀兩,廣東、廣西、福建三布政司折色稅糧、布匹,愿納銀兩者,俱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解京折給軍官俸糧。二年,令各處解到秋糧折銀赴部,出給長單,關填勘合,送內承運庫收貯。
地主們認為朱載坖這是隨意擅改祖宗之法,英宗時每石折銀才二錢五分,現在朱載坖這才要求三錢,這讓這些人平白無故的多出五分銀,他們肯定是不愿意的,還有就是朱載坖還派人到蘇松以三錢銀每石收購糧食,使得他們之前想到和糧商們一起做局壓低糧價的行為也落空了。
這就使得他們對于朝廷的新政極為不滿了。
但是真要他們造反作亂,他們現在又確實沒有這個膽子,畢竟現在朝廷重兵在蘇松,胡宗憲這樣的猛人有親自坐鎮蘇松,他們就算是想要造反也不敢。
面對朝廷的種種措施,尤其是蔡國熙在蘇州制定的一系列征收賦稅的規定,使得士紳地主們原來的打算是完全落空了。他們只得通過蘇州籍的官員和有交情的科道言官也朱載坖上疏,認為朱載坖派出內臣到蘇松收糧是與民爭利,希望朱載坖停止這種行為。
同時在士紳們和商人的勾結下,蘇州的大小糧商居然拒絕按照三錢每石的價格收糧,而是收糧僅僅按照二錢五分的最高價收購糧食,百姓因此與糧商發生激烈的沖突,百姓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朱載坖作為皇帝,都下令以三錢每石的價格收購糧食,這些糧商憑什么可以最高只出到二錢五分。
糧商們明明知道百姓急需銀兩繳納賦稅,但是這個時候卻就是不愿意提價,糧商們還放出話來,要是陳矩能把蘇州的糧食收完,他們也無話可說。
這下百姓們紛紛到知府衙門和陳矩的駐地,要求陳矩出來收購糧食,陳矩當即找到蔡國熙,對他說道:“蔡方伯,這事可不妙啊,二十萬兩銀子,無異于杯水車薪,就是咱家將這些銀子全拿出來,也沒法收購蘇州的糧食啊。”
蔡國熙當然知道這其中的厲害,朱載坖給的這二十萬兩銀子,是用來穩定蘇松的糧價,防止出現谷賤傷農情況,不是真的要收購蘇州的糧食的,內承運庫不會也不可能收購這么多糧食。
蔡國熙知道此事不好,連忙帶著陳矩趕往胡宗憲的總督衙署,沒想到南直隸巡撫楊繼盛也在,胡宗憲一看蔡國熙來了,便問道:“是為了糧商的事情?”
蔡國熙點點頭,原來楊繼盛在松江府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松江府的糧商要么根本不收糧食,要么只愿意按照二錢到二錢五分銀一石的價格收糧,他們已經放出話來,要么內承運庫把蘇松的糧食都收了,要么就按照他們規矩來。
陳矩氣的發抖,說道:“他們這是要抗旨啊!咱家要回南京,找張先生,要上疏陛下,嚴懲這幫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