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浙江商貿繁盛,白銀貨幣化程度高,胡宗憲總督浙直的時候,就從浙江征收了大量的銀兩,浙江百姓和蘇松百姓不同,他們寧愿折銀,而不愿繳納本色,因為浙江以種植桑蠶為業的多,種糧的反而少,他們不愿繳納本色,因為繳納本色的話,會導致浙江的糧價上升,他們情愿全部折銀。
朱載坖表示,既然他們愿意折銀,那就從其風俗,可以全部折銀繳納,因為最終大部分肯定是要折銀的,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朱載坖接著問道:“還是其他什么問題?”
王崇古說道:“陛下,他們還認為浙江上供物料過多,過于繁雜,請求將上供物料也一并折銀。”
所謂上供物料,主要系指地方輸往朝廷各部和宮廷的各類物資,浙直兩省由于較為富庶,且國初之時離南京較近,所以大部分上供物料就是在浙直攤派的,尤其是浙江,被攤派的最多。每年供貢以為供御、祭祀、宴賞、兵戎之需。如野味、果品、茶芽、冬筍、藥材、段正、弓箭弦、雜皮、翎毛、桑攘之類,名目眾多。
但是到了現在,已經是弊端叢生,第一是大明遷都之后,上供物料就不是解運南京,而是解運至京師,長途的解運使得不少百姓破產,如如溫州府平陽、泰順二縣額辦解京鐵課六萬斤,共由大戶十五名領納解京,后因運納艱苦改為存留解府以備沿海軍器制造。成化間又一度改為解京,直接導致承擔鐵課的百姓破產,甚至到了甘受責罰不肯領解的程度。
還有一種就是隨著世事變遷,原本本地產出的物料現在并不出產了,而朝廷仍舊強令上供,致使百姓無法負擔,如寧波府慈溪縣的貢茶之辦,在大明初年即系由該縣十四、五、八、九等都種植茶園的茶戶負責,或自行辦納,或出錢買辦,每年年以二百六十斤為額,每鮮茶四斤焙作一斤,共計該鮮茶一千四百余斤,著落產茶之家出備茶葉,以供上用。然而現在該地的茶園已經荒蕪,而內廷上供,是不能推卸的,州縣官員只能強令百姓自行購買茶葉,以完成上供。
王崇古說道:“陛下,稅糧征收,每歲俱有常數;而物料逐年買辦,全無定規,一年之間,多則派至四五十起,少亦派至二三十起。部派于司,司派于府,府派于縣,縣派于里,里派于甲,照里分派,不論貧富,照甲取銀,不論高下,細民受害不可勝言。”
王崇古作為浙江巡撫,還是深知上供物料對于百姓的殘害的,現在朝廷推行新政,百姓意見最大的上供物料卻沒有改變,不僅是士紳,連百姓也頗為不滿。
朱載坖問道:“那依王卿之言,怎么改革才能使得百姓接受?”
王崇古認為還是要折納,王崇古說道:“陛下,臣以為應當均征里甲丁田。”
王崇古的意思是,將這些上供物料的價值通計折銀,然后攤派到浙江全省的田賦之中,這樣一來,對于百姓來說,增加了僅僅是一點折色,但是免去了被上供物料折騰的煩惱,而朝廷這拿著這筆銀子,遣官吏到相應的地方采辦上供物料,解運至需要的地方,這樣一來,朝廷得到了銀子,浙江免去了上供物料,可謂皆大歡喜。
朱載坖沒有馬上答應此事,而是要求將現在浙江的上供物料統計出來,條陳上疏,先由朱載坖看過之后,再行定奪。這與賦役折色的事情,是可以同意的,但是關鍵還是要清丈田畝,使朝廷的賦稅得到保證,所以朱載坖要求譚綸采取強硬手段,將清丈田畝貫徹下去,必要的時候,效法蘇松都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