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舉當然明白朱載坖說的是什么,徐鵬舉一直很抗拒朝廷的新政,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他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一旦朝廷清丈田畝,他肯定會大受損失,還有就是徐鵬舉侵占軍屯,數量肯定也是極為巨大的。
國初之時,為了使衛所軍士能夠養活自己,朝廷給這些軍士們分給土地,令其屯田,軍士們屯田的產出不僅可以供應軍士一家的生活,還要向朝廷繳納籽粒,衛所屯田所產生的籽粒,一度在大明的財政收入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隨著衛所的崩潰,大量的屯田也就被這些衛所軍官們占有了,衛所的士卒反而成了為他們耕種的佃戶,而比之于一般的衛所軍官,這些勛臣們的吃相就更加難看了,大明在巔峰時期,在全國各衛所屯田七十萬頃,而現在僅剩十多萬頃,永樂、洪熙年間至少1000萬石的數額相比,正統之后屯糧征收大體維持在二三百萬石左右,而嘉靖之后更是只有百余萬石。
這沒有了的屯田和籽粒,到了誰的手中呢?這就不言而喻了。
尤其是南京,原本是大明的留都,太祖皇帝在立國之時為了保證南京的安全,在南京及南京周邊安排了大量的衛所用以拱衛南京,這些衛所也擁有大量的屯田,但是時至今日,這些衛所軍士逃散,屯田也不知去向,反正是朝廷再也沒有收到過衛所軍屯的籽粒了。
朱載坖不用猜也知道這些南京的勛臣們肯定都霸占了大量的土地,針對于軍屯的問題,朱載坖在實施新政的時候就和諸位重臣們仔細商量過了。
現在要想恢復軍屯,重整衛所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大量的軍屯土地被侵占,衛所士卒逃亡,各級武官也利用職務之便,大肆侵吞兼并屯田,這些勛臣們也是無法無天,侵占屯田,隱占為業,祖孫相繼,盤踞自如。
就像之前楊繼盛在北直隸巡視衛所之后給朱載坖上疏中說的:膏腴之地奪占于官家,瘠薄之田荒蕪棄為穢萊。曾經賴以養兵的軍屯現在已經完全廢棄了,而且衛所官軍現在也是羸弱不堪,根本不能上陣,九邊官軍,主要都是營兵,他們大多是招募而來的,衛所早已經不是官軍作戰的主力了。
所以從一開始,這次新政的目的就是:不論軍種民種,一照民田起科。就是清丈田畝,將不管是軍屯、民田,都要征稅,雖然不提徹底廢棄軍屯,但是實際上在除了邊疆地區,就是將腹地的軍屯和實土衛所給取消了,以后就是衛所的土地,一樣該繳納賦稅。
這樣對于這些霸占屯田的勛臣們來說就很難受了,他們之所以霸占軍屯,役使軍士,就是因為將原本該由朝廷收取的籽粒占為己有,將朝廷的軍士變成自己的佃戶了,現在朝廷要清丈田畝了,他們怎么會愿意,尤其是南京這一幫勛臣,之前仗著天高皇帝遠,吃相比之京師勛臣難看多了,他們圈占了大量的軍屯,一粒籽粒也不向朝廷繳納。
現在張居正清丈田畝,要把這些土地都加以征收賦稅,這使得他們的利益受損,他們當然不干了。
面對朱載坖的質問,徐鵬舉說道:“陛下,臣以為清丈田畝,地方官府清丈的自然是民田了,軍屯不在州縣官府的清丈范圍內,怎么能連軍屯也一并清丈,加以課稅,這和祖制不合的。”
朱載坖聽了徐鵬舉的話之后不禁笑了笑,說了半天就是不愿意將自己吃進去的土地吐出來了。
朱載坖看著徐鵬舉,問道:“南京太祖成祖時有多少軍屯,現在有多少軍屯,魏國公知道嗎?”
徐鵬舉說道:“臣不知。”這倒不是假話,徐鵬舉一個閑散國公,對于這些事情真的不一定知道。
朱載坖接著問道:“那卿家中,有多少土地,卿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