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提督各自到任之后,根據兵部、吏部事先擬定好的名單,還有三位提督和總督的舉薦,大明九邊規模最大的軍官調動拉開了帷幕。
首先當然是總兵大將的調動,原遼東總兵黑春,調任延綏總兵,原任山西鎮總兵劉漢,調任遼東總兵。原任大同副將麻錦,升任薊鎮總兵,原任薊鎮副將時陳,升任大同鎮總兵。
原任宣府總兵趙苛,調任固原鎮總兵,原任固原鎮總兵雷龍,調任山西鎮總兵。原任寧夏鎮總兵牛秉忠,調任宣府鎮總兵。
原任山西副將杜桐,升任寧夏鎮總兵。
這樣一來,第一是完成了總兵級軍官的輪換,同時理順了指揮體系,原來提督還兼任一鎮總兵,經過這次調整,提督不再兼任總兵,形成了提督-總兵-協守副將(分守參將)-游擊-沿邊堡壘的指揮體系。
接下來就是總兵以下將領的調動了,副將、參將、游擊乃至于千戶、守備的調動則與總兵們不同了,主要是一句個提督、總兵們的舉薦,還有兵部、吏部的選拔。
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武進士們的安排了,本來武進士和進士們一樣,分為三等,一般來說,一等授副千戶,二等授百戶,三等授試百戶或者總旗。
但是朱載坖經過和戚繼光等人的商量之后認為,武進士畢竟沒有什么實戰經驗,授官太高并非好事,所以同意授官百戶,只是武進士們在升遷上可以優先,同時去九邊鍛煉的武進士,三年之后都可以升副千戶,算是對他們天子門生的優待。
這次朱載坖將之前的一科武進士全部向遼東、三邊安排,也就是為了鍛煉他們的能力,只有在實戰中才能知曉他們的能力如何。
大批的軍官們被調離自己世代鎮守的地方,對于他們來說肯定是全新的考驗,收到朝廷命令的軍官們紛紛打點行裝,趕赴指定的任所赴任。
調整了軍官之后,就是核實軍籍了,之前在嘉靖朝和隆慶元年,也進行過清軍,但是時間已久,現在九邊有多少人馬確實是不太清楚,現在必須要清軍,核實九邊的士卒、戰馬、軍器,登記造冊。
軍籍事關九邊安定,更重要的是和朝廷的開支直接掛鉤,對于大明來說,每年最大的開支就是九邊軍費,現在九邊軍費是不斷上漲,從宣德、正統時的四十余萬兩,激增到現在的超過二百萬兩。
去年更是因為遼東的戰事,增加到二百十四萬兩,雖然不及嘉靖時期最高的三百零五萬兩多,但是數字已經是非常之巨大了,每年近二百萬的軍費,砸到九邊去,到底效果如何,九邊實在人馬有多少,這是朱載坖十分關心的問題。
所以朱載坖和重臣商量,趁此機會對九邊展開一次大清軍,弄明白大明的九邊到底有多少士卒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