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對重臣們說道:“權責不明,此取禍之道也,糧儲之事,事關邊關寧定,朕不能輕視,必需要厘清權責,方能綱舉目張。”
對于朱載坖的要求,重臣們都是比較支持的,尤其是楊博、霍冀這些曾經擔任過邊鎮總督的大員,他們深知大明糧餉管理的混亂導致邊鎮糧餉不足給大明帶來的隱患了。
朱載坖認為,總督、巡撫作為邊鎮的大員,有督理糧餉的職責,部分主客兵,以轄區地域為限,負責各自轄區內的官軍糧秣軍餉,作為督理糧餉的最高長官,負責擬定轄區內官軍的糧餉,核實軍糧,向朝廷陳奏預算,稽查軍儲,監察戶部派駐的管糧郎中、主事的倉儲事宜。
而戶部及其派駐的九邊的管糧郎中、主事,則是負責軍餉糧秣的轉運、儲存和調撥,按照朱載坖和重臣們商量的意見,朝廷以九邊三大防區,即陜西三邊、宣大山西、和薊遼為框架,向這三大防區派駐三名管糧郎中,同時在三大防區建設大型的倉庫,用于儲存糧秣軍器等。
而具體到九邊,每一鎮都會派遣一位管糧主事,他們負責管理本鎮的糧儲倉庫,朝廷向邊鎮撥發的各種物資,從戶部向管糧郎中,然后再到管糧主事的三級倉儲體系,即朝廷——九邊三大防區——九邊各鎮的軍餉糧秣轉運體系,不管主兵還是客兵,以地域作為糧餉撥發的依據。
同時原來的兵備道等官員就不再有管理糧餉的職權了,兵備道的職權是和巡按御史、清軍御史一道,稽核士卒、戰馬數量,監督糧餉發放。
同時對于戶部派駐的督糧郎中、主事,總督有彈劾之權,御史有巡察之責,這樣一來,大家的責任也就很明確了,倉儲不足或者被貪墨,就是管糧郎中、主事的責任,士卒虛籍,就是兵備的責任,而總督總覽戰局,作為方面之臣,對上,負責制定預算,對下負責監督總兵、管糧郎中,當然也要接受巡按御史和提督的制衡。
而管糧郎中,負責按照朝廷批準的軍餉糧秣數量,接收物資,并且存儲發放,對于物資的損耗,不管是漂沒、還是貪墨,管糧郎中、主事都負有責任。
而巡撫作為地方官,負責協助轉運、催督糧秣,守衛地方,是守土之臣。具體經辦的則是有布政司
戶部則負責將糧秣轉運到三大防區指定的倉儲地方就行了,這樣一來九邊有關于糧餉的權責就是明晰的了,出了什么問題,該向誰追究責任,都很清楚。
當然在中央也是如此,所有有關糧餉的支出都要由戶部負責,太倉作為大明的國庫,地位不能動搖,借此機會,朱載坖準備將原來太仆寺的銀庫和工部節慎庫都并入戶部太倉,這樣就在中央財政實行了統一。
日后不論是地方州縣向朝廷繳納什么名目的銀子,都是交到戶部,朝廷的支出也是由太倉支出,避免了原來的各部院自收自支的情況。
到九邊就更是如此了,兵部會同九邊督撫、兵備、清軍御史,統計九邊士卒糧秣之后,由戶部撥給,軍功賞賜也是如此。
邊墻的修建,也是有九邊督撫會同提督、總兵擬定計劃之后,兵部批準,工部核算開支,再由戶部撥出銀兩,避免了原來戶部到處挪借,各部之間扯皮的這種事情。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