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是一直想要對海虜用兵的,只是之前朝廷的重心在東邊,而且必須要穩固朝廷對于河套的控制,所以朱載坖之前一直沒有答應李成梁的用兵海虜的奏疏,不過現在朝廷在河套的各種邊堡已經都建立起來了,朝廷在河套也開始大量的興修水利設施,開墾土地,同時對于一些不適合開墾土地的地方,由太仆寺負責建立馬場,為朝廷牧養戰馬。
在北方的邊患相對平息了之后,朱載坖同意了李成梁的請求,命令李成梁移鎮西寧,準備對海虜用兵,同時詳細偵察海虜的情報,轉運糧秣,準備從西寧衛出發進攻海虜。
西寧衛視大明在河湟最重要的據點,西寧衛轄左、右、前、后、中五個千戶所,除右千戶所設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設在西寧城內。原本西寧衛不僅管轄西寧及其附近地區,而且還控制著青海湖、柴達木夏新疆南部的些地區。不過最近由于海虜勢大,西寧衛只能龜縮在西寧衛城中。
朱載坖命令李成梁移鎮西寧衛,就是為了震懾海虜,使得西番中對于海虜不服的部落得以投靠大明,同時朱載坖命令李成梁將蒙古人往西域趕,西域越亂,到時候大明才好收復西域,而青海,則是大明經略烏斯藏的跳板,所以這一仗,朱載坖不要求李成梁殲滅海虜,而要是驅逐海虜,把蒙古人往西域趕。
在批復了李成梁的奏疏之后,朝廷的大計也在穩步推行之中,現在朝廷的大計已經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體系了,不再以主官的考語,或者科道的考核這種主官的東西作為大計的主要依據,而是以都察院審計署、戶部等衙門的審計數據,兵部的戰績考核等作為大計的依據。
在這次的大計中,中南總督殷正茂被彈劾的最多,當然也不怪科道玩命的彈劾殷正茂,這兩年緬甸一直不太安分,從朝廷大規模的開發緬甸的銅礦以來,朝廷和當地土司的關系就開始惡化了,官軍頻繁的和這些土司交戰,但是這些本地土著的居所一般都在密林深處,官軍進剿不利,要想深入大山之中去剿滅這些土著,傷亡實在是大太,不劃算。
但是這些土著神出鬼沒的,往往以小分隊的形式去襲擾官軍,官軍面對這種這些小分隊作戰的當地土司,確實是有些力不從心,官軍一向是大兵團作戰的,這些作戰方式是以往官軍所沒有預見過的,所以導致官軍的損失過大,而科道言官以此為由,彈劾殷正茂、劉顯。
還有就是緬甸等地州縣的賬目不清,殷正茂有貪墨的嫌疑,之前殷正茂總督兩廣的時候,就有言官上疏彈劾他貪墨,朱載坖為此還特地派遣錦衣親軍秘密查訪此事,殷正茂確實是有挪用地方藩庫錢糧的問題,但是都是為了軍需之用,同時殷正茂為了討好朱載坖,確實有采辦金珠、翡翠、象牙進貢的事情,朱載坖也已經明確回復殷正茂:“金玉珠寶,非朕之所愛。朕所愛者,土地人民也,卿其知之!”
而且殷正茂和劉顯也上疏向朝廷解釋了之所以最近官軍的損失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因為現在朝廷和這些土司的關系惡化,為了防止這些土司們襲擾大明的城鎮,還有開墾土地的百姓,官軍也不得不分散起來應對這些土司的襲擾,同時這些土司兵多采取設伏、夜襲等戰術,不和官軍正面交戰,所以所官軍的損失增大。
雖然如此,官軍也給這些土司造成了嚴重的傷亡,經過數月的交戰,尤其是在冬季適合官軍進剿的時候,殷正茂和劉顯組織官軍積極進剿,剿滅了幾個帶頭和朝廷作對的大土司,殲滅了大量的土司兵,殷正茂和劉顯認為,今年緬甸的局勢就會好轉,隨著官軍熟悉土司的戰法,和一些適用于緬甸的軍器裝備官軍之后,官軍的傷亡將會大幅度降低。
這點得到了朱載坖的認同,臨陣換將,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現在緬甸的情況還沒有到無法控制的地步,殷正茂、劉顯等人在緬甸多年,還是很有的功勞的。
同時殷正茂和劉顯在給朱載坖的密疏中也詳細陳述了現在的狀況,官軍之前的裝備,主要是用于大規模列陣而戰的,確實不太適用于緬甸的叢林戰場,隨著官軍的短管火銃、小口徑火炮的大量裝備,在火力上對于這些土司已經取得了絕對的優勢,現在的官軍在和土司的正面交戰中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劉顯還提到了線膛燧發火銃的作用,這些火銃雖然射速慢,準備時間繁瑣,但是射程長,精度高,在官軍中的善射之士手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土司兵的組織紀律本就很差,完全是依靠自己的頭人作戰,只要官軍能夠在開戰之初就將他們的頭目擊斃,他們立即就會陷入混亂之中,官軍趁勢掩殺,往往可以取得較大的戰果。
不過殷正茂、劉顯也向朱載坖反映了現在軍器存在的問題,現在官軍所用的小型火炮,多是鐵炮,由于緬甸異常潮濕,鐵炮在緬甸必須要精心維護防銹才行,即便如此,因為銹蝕導致了火器損失仍然比較大,殷正茂還是請求朝廷調撥一批銅炮,他們在緬甸更加適用。
還有就是甲胄的問題,官軍平時所喜歡用的札甲、棉甲在緬甸都不太適合,還是要考慮當地的情況,調撥輕便堅固和適合在潮濕地帶作戰的甲胄,以供官軍使用。
朱載坖看完之后,首先是曉諭都察院和六科,為殷正茂和劉顯辯護,朱載坖的上諭說道:“鯨鯢盡戮,地方安寧,茂等之功不可沒也;驅見在之兵,當猝然之變,在自戰之地,御必死之賊,兵不別調,役不淹時,而全師奏捷,其功不可能也。廕賚之典,尚未足酬,豈可輕罪之?姑且免究,以觀后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