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居正的勸慰下,徐學謨才答應不再上疏,安撫好徐學謨,張居正確實準備就此事勸諫朱載坖一下,不過張居正也很清楚,朱載坖和高拱關系深厚,這次朱載坖對于高拱的去世確實是十分傷感,不僅輟朝三日,而且對于高拱的身后事極備哀榮,所以朱載坖內心明知給高拱賜十字功臣勛號與大明舊制有很大的抵觸,禮部尚書徐學謨也三次上疏,朱載坖仍舊留中不報。
張居正沒有第一時間就上疏討論此事,但是等待了兩三日,在朱載坖心情平復下來之后,張居正才請求召對,張居正來到文華殿,行禮之后向朱載坖詢問是否已經看過禮部尚書徐學謨的奏疏,徐學謨的奏疏朱載坖當然是已經看過了,不過朱載坖采取留中的辦法,已經說明了朱載坖的態度。
所以當張居正問到此事的時候,朱載坖有些神色不善的說道:“張師傅也認為朕的恤典不合時宜?還是說覺得高師傅不配?”
張居正當然不敢說是因為這個原因來勸阻朱載坖不要給高拱上十字功臣勛號的,張居正也向朱載坖的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其實和徐學謨的說法是大同小異的,就是大明祖制功臣勛號不過八字,即便是徐達等開國功臣,也不過八字功臣勛號,朱載坖對高拱賜十字的功臣勛號,對于高拱來說并非好事。
張居正為朱載坖仔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徐學謨在奏疏中也已經提到過,本朝功臣,如中山王、岐陽王、寧河王等,也不過加八字勛號,不管勛號稱謂如何,八字就是上限,朱載坖現在給高拱賜十字勛號,只要朱載坖在位,自然是不會有人說什么,但是后繼之君能夠體諒朱載坖的苦心嗎?
在大明祖制面前,后世之君能夠保證不削奪高拱的勛號嗎?張居正認為恐怕很難,畢竟徐學謨的這個理由是很正當的,高拱無論有多大的功勞,顯然不能和徐達、李文忠和張玉這樣的開國功臣和靖難功臣相比,這點即便是朱載坖也不得不承認,朱載坖在位的時候,固然可以利用朱載坖的本人的權威保障此事,但是后世之君和高拱又沒有什么感情,怎么可能為了高拱和滿朝的大臣、大明祖制相對抗呢?
所以張居正建議,為高拱的勛號減去兩字,和大明祖制相適應,朱載坖還可以在其他方面予以補償,朱載坖也聽明白了張居正的意思,朱載坖于是問道:“那張師傅覺得,去掉哪兩個字為宜啊?”
朱載坖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張居正,朱載坖為高拱所選擇的這個十個字,可不是隨便瞎選的,推忠協謀佐理翊戴贊治,五個詞各有含義,推忠實文官功臣勛號所至重者,前代如李善長、姚廣孝等人都獲得了這兩字,朱載坖自然也要給高拱,這兩字是絕對不能夠動的。
剩余八字,協謀、佐理、翊戴、贊治,其中翊戴是絕對不能動的,張居正很清楚,翊戴是朱載坖專門給當年的潛邸講官們所準備的,翊戴之功,對于朱載坖而言,就是主要指的當年裕王府的講官們,這是萬萬不能動的,張居正敢建議朱載坖取消高拱的翊戴兩字,朱載坖日后就敢不給張居正這兩字,所以翊戴也是不能動的。
那就是剩下協謀、佐理和贊治三去其一,張居正認為,首先就是贊治不能去,所謂贊治,按周禮所言就是:“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引申含義就是點明高拱從翰苑升任閣臣,點明他的翰林出身,所以不能夠去掉。
而協謀、佐理,則是一文一武,協謀更加偏重于軍事,而佐理則是表達文治,張居正認為去佐理而留協謀,因為佐理的部分含義可以由贊治所表達,而協謀則是肯定高拱的軍功,除此之外,對于勛號的次序也要有所調整,張居正向朱載坖建議,為高拱上推忠翊戴贊治協謀功臣勛號,比較合適。
朱載坖想了想,對張居正說道:“既如此,朕就依張師傅所言,但是高師傅要加太師兼太傅。”雖然不能給高拱以十字勛號,但是朱載坖在贈官上已經做到了文臣的頂格,也就是太師兼太傅。
除此之外,朱載坖還要求要將高拱入祀太廟,日后與自己一道享受后世君主的饗祭,這是極為榮耀的事情,在大明禮法是非常重要的,祭祖更是備受重視。祭祀祖先的時候,跪拜大禮是必須的。而皇帝只對天地和祖先跪拜,沒誰能讓他跪下。只有在享受太廟的待遇后,大臣的神主牌位才有資格接受皇帝的跪拜祭祀。
能讓皇帝跪拜祭祀的場景,真是讓人意外,簡直是一種莫大的榮譽。由此可見,配享太廟在古代成了朝臣心目中最榮耀的身后待遇。朱載坖沒有給高拱十字勛號,但是朱載坖要給高拱以配享太廟的殊榮。
朱載坖親自撰寫上諭道:“朕惟人臣立朝得行其志建功立業者,固難而退處其鄉,壽考康寧,完名全節,足以系天下之望,尤為不易。原建極殿大學士高拱,爰自宮端,擢居內閣,朝夕獻替,不激不隨,政化清羙,實惟大臣佐理之功。以翊戴之功,當贊治之勞,隨事納忠,協心匡弼,厘革宿弊,斥逐群小,告老而歸,高風大節,播在天下,全德盛名,求之前代,亦不多見焉。”
朱載坖在親自所撰寫的上諭中說道:“功茂者賞惟其稱,德厚者報不可忘。故命冊褒崇,舊史有追封之典;祀祧躋配,前書存與饗之文。蓋君臣之義,不獨欲榮寵之于其生;抑邦家之光,實亦冀顯揚之于不朽。惟時故老,翼我前朝,式敷誥于治庭,肆儀圖于典禮。贈太師兼太傅、左柱國、特進光祿大夫、推忠翊戴贊治協謀功臣、建極殿大學士高拱:才資沉偉,宇量恢宏,勇義出于至誠,樸忠可以大受。盡瘁于國,利無知而不為;任重于時,事雖難而必濟。惠澤有加于四海,謀猷實紀于兩朝。緬懷弼亮之勤,重起淪亡之痛。是用進登烈考之清鹢,俾序功臣于大烝,上以慰祖宗之靈,下以為忠義之勸。于戲!為臣至此,可無愧于前良;與國同休,庶永傳于茂烈。茲惟盛美,以答元勛。可配饗廟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