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說道:“事不必太急,想清楚,謀定而后動。你們想想看,這幕后主使現在可能藏身何處呢?”
這確實是個問題,其實對于幕后的主謀,大家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這些鹽商和他們手下所豢養的這些文人罷了,但是他們現在藏身于何處,這確實是個問題。朱載坖認為,他們能夠藏身的所在無非就是客棧、自己的房屋、借住于官員、會館還有寺院等處,所以說要重點搜查這些地方,將這些人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來。
陸繹等人當即領命去辦了,陸繹走后,內閣輔臣們也請求召見,朱載坖當然知道內閣輔臣們是為了什么事情,廠衛搞出這么大的動靜,內閣輔臣們當年要問問情況了,朱載坖到了文華殿之后,朱載坖將廠衛所查獲的揭帖給輔臣們看,輔臣們也是大怒,這是明目張膽的挑釁朝廷了,要是不作出反應的話,朝廷何以治理天下了。
朱載坖也是這個道理,這些人老是想著利用揭帖干預朝政,攪動輿論,朱載坖認為要予以嚴懲才行,這些人認為可以通過匿名方式逃避制裁,對其所揭舉的各款內容無需擔相應責任,捏造事實、捕風捉影,隨意誣陷朱載坖和當朝重臣,在攻擊朝廷的同時又能規避自身責任,同時這些揭帖還能夠號召民眾,鼓動民變,給朝廷施加強大的壓力,逼迫朝廷放棄鹽政改革罷了。
朱載坖和輔臣們都明白他們的想法,除了在京師嚴厲查禁揭帖的時候,還要傳諭各重要城市,尤其是南京、揚州、淮安等處,做好準備,嚴防揭帖的散布,同時要嚴懲這些揭帖的始作俑者,朱載坖認為,散布揭帖,辱罵皇帝、重臣,甚至語及太后,這不能看做一般的妖言了,以謀逆論處,朱載坖當即召見了刑部尚書王世貞,將這些揭帖給他看過之后,問道:“大司寇認為,該當何罪啊?”
王世貞趕緊說道:“陛下,照大明律,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皆斬。若私有妖書隱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而這揭帖還是辱罵君上,語及太后,罪責猶重,當以謀逆論處。”
王世貞也認為很清楚這些揭帖的嚴重性,必須要用重典才行,大明律法有明文:凡投隱匿姓名文書,告言人罪者,絞,見者即便燒毀。若將送入官司者,杖八十;官司受而為理者,杖一百;被告言者,不坐,若能連文書捉獲見解官,官給銀一千兩充賞。
朱載坖命令刑部、順天府、廠衛等衙門在京師宣傳,能夠向朝廷提供線索,供朝廷查獲妖書刊刻窩點的,給銀一百兩,刊刻工匠、書坊老板主動檢舉的不究,能夠向官府提供線索擒獲散發揭帖的人,賞銀一百兩,能夠向朝廷提供線索,抓獲揭帖的幕后主使,賞銀一萬。
朱載坖對于這些揭帖還是有些興趣,朱載坖向重臣們了解這些揭帖的由來,揭帖其實在唐代就有了,但是在本朝才得以大用,不管是官府民間,都經常使用揭帖,尤其是商業經濟的發展,傳播空間的形成,都為揭帖的民間化提供了溫床,并出現了私揭和匿名揭這種揭帖的民間化產物,成為重要的制造輿論的手段,甚至可以以此來脅迫朝廷,傳播效果顯著。
現在揭帖確實是非常泛濫,因為現在大明的印刷事業極其繁榮,印刷技術較唐宋而言有了長足的進步,印刷種類繁多,價格低廉,民間私人刻書之盛,遠遠超過前代,為民間私人印刷揭帖提供了可乘之機。印刷揭帖所需要的費用大幅度降低,使得大規模印刷、散發揭帖成為可能,所以在本朝,揭帖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爭執斗爭手段。
朝廷對此也是極為苦惱的,朝廷曾經多次下旨嚴禁揭帖,嘉靖時期就曾經下旨道:“匿名帖子,舊有明禁,而不逞之徒不便己私者,往往指人姓名揭于內府及京城內外,明加傷害。憲廟初,諭都察院禁約,許諸人首出,并緝拏者皆處死,首者、緝拏者視捉獲強盜例升賞。”
朱載坖即位之后,也多次下旨,禁止匿名揭帖,隆慶元年,朱載坖剛剛即位的時候,在時任首輔徐階的提請下,朱載坖頒布上諭稱:“比來風欲薄惡,臣下互相傾害,小人又投匿名文書報復私仇,有傷治體,令都察院嚴禁曉諭,犯者無貸。若有刁頑豪惡,挾仇牽告,希圖中傷者,俱不準理。其投遞私揭及貼無名帖者,查照投匿名文書律例,重究不貸。”
后來朱載坖也多次重申禁令,在隆慶八年、十年、十五年,朱載坖都多次下達上諭稱:“近來人情險惡,動以私揭害人,報復仇怨。今后兩京及在外撫按監司衙門,但有投遞私揭者,俱不許聽理。若挾私忌害,顛倒是非,情重者,即便參奏拏問,比誣告律反坐。私揭害人,傾陷可惡,著嚴行禁約,以后但有投揭的,科道官指名參奏,務要根究明白。”
后來在整治山人的過程中,朱載坖也再次重申對于揭帖的禁令,朱載坖在上諭中說道:“近來私揭公行,顛倒之非,奸人得志,善類含冤,至有屬官揭害上官,軍民誣蔑本管,若有仍行投遞者,各衙門不許受理。致令四方無籍棍徒、罷閑官吏、山人游客,潛住京師,出入衙門,撥置指使,及左道邪術,異言異服,扇惑挾討,是非顛倒,紀綱陵夷,甚為政蠧,今后緝事衙門,不時逐驅訪拏,若贓證的確者,照奇功事例升賞。”
但是現在看來這些措施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對于這些揭帖的懲處不夠嚴厲,朝廷往往對于這些揭帖不夠重視,后知后覺,使得這些散布揭帖的人得以逃脫,這次朱載坖不會輕易放過這些人了,不給他們一個教訓,朱載坖是不會罷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