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當然知道鄭松在后黎朝的地位,說個不好聽的,黎朝所謂國王,比之漢獻帝尚且不如,鄭松就是微縮版的曹操,在安南挾天子以令諸侯罷了,朱載坖就是要以大明朝廷的名義否定后黎朝的法統,在安南內部煽動對鄭松不滿的人起來和鄭松對抗。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這點道理朱載坖還是明白了,雖然征討安南是必行之舉,但是朱載坖還是希望盡可能的減少官軍的傷亡,能夠盡可能輕松的拿下安南,對于大明來說是很重要的,大明的鮮血是寶貴的,朱載坖不愿輕易拋灑大明的鮮血。
戚繼光向朱載坖奏報倭軍抵達崇明已經有一萬之眾了,是繼續等待后續的倭軍還是將這部分倭軍先行起運運抵安南。朱載坖當即決定立即起運,戚繼光說道:“陛下,兵散而危啊!”
朱載坖不禁看了戚繼光一眼說道:“莒國公,你又不是倭國國王,危與不危,干你甚事?”
戚繼光這才明白朱載坖的意思,對于倭人能否戰勝,朱載坖是一點也不關心,戚繼光隨后詢問后勤問題,朝廷需不需要為他們提供后勤,朱載坖表示,后勤,后個屁,他說道:“朕聞倭人自古就是食草民族,他們在那么濃密的叢林里必然能夠找到食物,且自由他!”
既然朱載坖已經決定了,戚繼光自然就去安排了,反正不管是死倭人還是死安南人,對于大明來說都是好事一件,戚繼光也是樂見其成的,在朱載坖的命令之下,東海和南洋水師派遣船只將這些倭人接走,準備在安南登陸。
而東南的這些商賈們迅速擬定了一份糖業公司的章程,報請朱載坖批準,朱載坖看過之后予以同意,同時這些商賈們的動作是很快,他們立即向朱載坖上疏,請求組織人手到臺灣去查看當地的情況,規劃土地開墾和甘蔗種植的情況,朱載坖予以同意,同時還命令在臺灣查看適合曬鹽的地方,也要組織生產食鹽。
臺灣受季風影響,西部降水少,季風影響,易于曬鹽。這里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干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要尋找沙灘廣布,地勢緩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季風強勁,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長,氣溫高,蒸發快,海水含鹽量高的地方,修筑鹽田,增加食鹽的產量。
鹽、糖、茶葉現在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朝廷都要加以控制,以保證朝廷的課稅和其他的用途,對于這些重要的資源,朝廷都要所有控制,除此之外,朱載坖還考察了蘇松等地的工商業情況,蘇松等地,現在主要的工業門類還是紡織等行業,在這些行業上,蘇松等地仍舊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就是各種奢侈品,如玉石加工、金銀器等手工業,重工業的底子相對比較薄。
這點朱載坖也是很清楚的,蘇松等地要想發展重工業,主要的問題是缺乏相應的能源,整個東南都缺乏煤炭,現在木柴仍舊是當地的主要燃料,這點就決定了蘇松的等地在冶鐵等方面注定不可能比北方強,大明對于蘇松的定位也不是重工業區,也是商貿港口,就這點而言,蘇松現在做的是非常之不錯的。
之前石昆玉擔任蘇州知府,大力組織疏浚各處河道,興修道路,連接蘇州府和松江府,和朝廷的直道一個標準的,朱載坖對于蘇松等地官府積極修建道路的行為是很鼓勵,不僅如此,朱載坖還準備在東南修建一條沿江直道,從南京直達松江,加快江南各府縣和上海港的往來。
同時朱載坖召集臣子們,商量修筑從南京到武昌的直道,還有就是南京到九江的直道,加強朝廷對于這些地方的控制,同時便利商賈往來,這樣的話,朝廷的直道就形成了以南北兩京為重要的樞紐,遍及各個重要城市的交通干線,對于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政令的傳達等都有極大的好處。
對于直道的修筑,朱載坖一向都是極為重視,并且愿意投資的,不過現在朝廷的財政相對緊張,只能夠優先在富庶地方先修建直道,因為這些地方的地方官府能夠在其中投資很大,就如沿江直道,應天府、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地方就愿意投資七成,朝廷只用支持三成即可,而朝廷的資金,主要要投入到大型干線的修建上來,對于現在朝廷來說,最主要的莫過于京廣直道,雖然由于廣西的叛亂延誤的工期,但是工部奏報隆慶二十一年年底除廣西段之外基本可以修通。
對于朱載坖來說,這就是極為振奮的消息了,只要修通直道,朝廷就可以準備對安南用兵了。
除此之外,朱載坖這次南巡,主要是為了在東南建立起完備的倉儲制度,朱載坖巡視之后發現,東南除了南京有一定的儲備之外,其余各州縣的儲備和其人口都是極為不相符的,對于朝廷來說,這是極大的隱患,朱載坖為此召集了東南的方面之臣商討此事。
勞堪等人認為,東南官府缺乏儲備,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因為東南原本是魚米之鄉,很少發生饑荒,再加上有水運的便利,現在從湖廣的糧食和海上來的糧食大量的運抵蘇松,雖然糧食的價格波動很大,但是倒沒有缺糧之虞,所以東南的官府就疏于儲備。
朱載坖認為這樣不行,尤其是在東南,就更要保證糧價的穩定了,這里人口稠密,又是朝廷的腹心之地,一旦因為糧食問題,激起民變,豈是小事?官府必須發揮作用,通過適時儲備調控物價,保障物價的平穩,從而維護穩定,防止民變,這才是朝廷的作用。
除此之外就是蘇松等地由于商貿繁盛,糾紛不斷,各級官府實在是疲于應付,請求朝廷處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