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些倭寇,最初鄭松是不以為然的,安南并非沒有見識過倭寇,在嘉靖年間倭寇猖獗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襲擾過安南,但是安南也能夠應對,但是很快鄭松就發現了這些倭寇和之前的倭寇是不一樣的,之前的倭寇雖然在驍勇善戰,但是裝備遠遠不如這幫倭寇好,而且他們明顯是有指揮的。
這些倭寇居然有甲胄,而且有大量的火器,他們不和安南軍隊交戰,專門劫掠安南百姓,而且所過之處一個活口也不留,現在大量的百姓已經紛紛逃亡,不敢再待在升龍府附近了,他們都準備逃亡南方去,這就使得鄭松不得不重視起這些倭寇來了,大量的百姓難逃,肯定會使得阮氏的實力增強,這是鄭松所不愿意看到的。
鄭松一面調遣安南軍隊剿滅倭寇,以期迅速安定地方,恢復生產,另一方面也派遣使者到阮氏去,對于阮氏加官進爵,希望將阮氏予以安撫,同時希望說服阮氏和鄭氏一道對付大明,鄭松以唇亡齒寒的理由希望阮氏和鄭氏聯手對抗大明,否則的話,大明官軍將鄭氏予以剿滅之后,必然剿除阮氏,所以阮、鄭兩家最好是聯手對抗大明。
對于鄭松的這個提議,阮氏內部也在爭論,一方面大明對于安南的威脅確實是巨大的,對于安南來說,一旦大明真的大軍壓境,安南確實是很難抵擋的,這點阮氏眾人是很清楚的,但是阮、鄭兩家,矛盾極深,說什么聯手對抗大明,其實他們互相都無法信任。
大部分的阮氏宗族們都認為,即便是大明要進攻安南,也是北方的鄭氏首當其沖,當然不能和鄭氏結怨,但是阮氏也應該借此機會招攬南下的百姓,增強自己的實力,至于聯手抗明,還為時尚早,阮氏不趁此機會對鄭氏動手,已經算是很有大局觀了,所以阮氏答復了鄭松,不會在這個當口進攻鄭氏,但是所謂一道對抗大明,還為時尚早。
對于阮氏的這個態度,鄭松也能夠接受,只要阮氏不趁此機會落井下石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鄭松就能夠集中兵力先將倭寇予以消滅,大明就算是要對安南動手,在鄭松看來,也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鄭松趕緊調集安南軍隊,進剿,由于倭寇分散作戰,鄭松也不得已將安南軍隊分散在整個紅河三角洲剿滅倭寇。
這樣對于安南軍隊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安南軍隊在單兵作戰上肯定是不如這些倭軍的,雖然安南人熟悉地形,但是倭軍的大肆劫掠、屠殺,已經使得百姓紛紛逃亡,不是南下就是逃進了安南的城市之中,野外沒有什么百姓,安南軍隊想要知道倭軍的行蹤都不容易,反而屢屢被倭軍所埋伏,尤其安南軍隊的后勤,多次被倭軍所伏擊,倭軍給安南軍隊造成了沉重的損失。
為了剿除這些倭軍,鄭松出動了戰象和安南軍隊中不多的騎兵,倭軍面對戰象,確實是被嚇了一跳,這些龐然大物確實是倭軍在島上從沒見過的,但是在經過幾次作戰之后,倭軍也發現了戰象的缺點,面對手榴彈等官軍所提供的火器,倭軍還是能夠對付這些戰象的,而且安南軍隊也在不斷地進步中。
在損失不少之后,安南軍隊也發現了倭軍的缺點,倭軍人數不足,雖然單兵能力不錯,但是在安南復雜的氣候中,倭軍仍舊不能適應,一樣出現了大量的非戰斗減員,鄭松作為安南名將,還是有些見識的,他迅速調整了部署,將安南大軍集中起來,不斷壓縮倭軍的空間,試圖將倭軍聚集在一起,逼迫倭軍和安南軍隊決戰,從而將倭軍予以殲滅。
而北條氏康當然也發現了這些問題,他一面派人尋找安南軍隊的薄弱點,予以擊破之后擴大倭人的劫掠范圍,同時也向大明求援,對于北條氏康的求援,南洋水師提督俞咨皋上奏朱載坖,請求朱載坖圣裁,對于倭軍的困境,朱載坖早就有所預料,朱載坖很清楚,人家安南好歹也是個國家,帶甲之士以十萬計,幾萬倭軍并不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收到俞咨皋的奏疏之后,朱載坖召見了戚繼光,詢問戚繼光對于此事的看法,戚繼光認為,倭軍現在所面臨的困難是很正常的,在正面作戰中,安南軍隊的兵力是數倍于倭軍,倭軍是很難戰勝安南軍隊的,這點朱載坖也是認同的,朱載坖也從未指望過依靠倭軍就擊敗安南。
戚繼光認為,現在解困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將倭軍投放在整個安南沿海,擴大倭軍的襲擾范圍,這樣做以來可以使得倭軍擴大劫掠、屠殺的范圍,盡可能對安南的農業生產造成打擊,同時使得倭人通過劫掠解決后勤問題,分散安南軍隊,給倭軍創造條件,只要安南軍隊分兵,要想將倭軍一舉殲滅的可能性就不存在,戚繼光多年和倭寇作戰,對于倭寇的戰法極為了解。
戚繼光認為,安南海岸線漫長,以安南的兵力,肯定是無法處處守衛的,這就給了倭軍四處出擊的條件,而且阮氏悶頭發展,顯然也不是朝廷所樂見的,要使得整個安南的農業生產受到破壞,朱載坖同意了戚繼光的建議,命令水師在整個安南沿海投放倭人,將這些倭人像病毒一樣投放到安南去,攪的整個安南不得安寧。
除此之外,也要將翰林醫官院所研發的各種藥品配發給倭軍使用,測試這些藥品的有效性,畢竟這些藥品日后是要用在官軍身上的,所以必須提前加以實驗,而這些倭人無疑就是最好的小白鼠,反正就當是廢物利用了,除此之外,還有官軍為征討安南所準備的應急干糧等,也要在倭軍身上加以試驗。
當然,朱載坖的藥品和食物可不是這么好拿的,倭軍要查探安南境內的山川地形、河流橋梁以及安南軍隊的情況,用這些情報換取大明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