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載坖的命令之下,各級官府和錦衣親軍都開始行動起來,將各種信息匯總在朱載坖這里,朱載坖這次主要調查的是城市的各種物價,在和重臣們討論之后,朱載坖決定重點掌握糧食、食鹽、布匹、燃料這四大類物資的價格,對于這四大類物資的價格波動,從縣到州府再到布政使司,最后一直到朝廷,每月都要奏報,在發生劇烈波動的時候,地方官員要立即奏報,同時分管倉儲常平的右布政使也要立即采取行動,平抑物價。
對于南方各省的倉儲來說,除了備荒、軍儲之外,最重要的職能也就是平抑物價的,所以在倉儲分布上也要有自己的特點。
在大明的北方,朝廷主要是將倉儲配置在重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邊防重鎮上,還有就是災害頻發的地方也要增加倉儲配置,突出的是對于邊防和備荒兩件大事。
而在南方,更多的是考慮的交通和人口,比如在人口稠密的東南,應天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揚州府、杭州府等地都要設立大型倉儲,囤積物資,作為朝廷的平抑物價的手段,同時在在各大城市、人口稠密的地方,還有交通要道,也要配置大型倉儲,以保障朝廷物資的及時調撥。
武昌和九江兩府也是朝廷所規劃的重點倉儲地域,但是臣子們也提出了一些意見,糧食、食鹽、布匹等朝廷都是經常儲備的,燃料朝廷從未儲備過,是否有必要建立燃料的儲備,這是一個問題。
反對儲備燃料的臣子們認為,朝廷在推動煤炭的使用,而且大型的煤礦都是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儲備煤炭等,似乎是不太必要,浪費朝廷寶貴的財政收入,但是朱載坖認為還是要保留一部分儲備,以平抑物價,這些都是百姓日常必須之物,朝廷必須保證這些物資的價格穩定,穩定市場。
除此之外,在大明律中專門設立一條囤積居奇罪,對于在災荒、戰亂等特殊情況下故意囤積居奇,制造混亂的,要予以嚴懲,不僅要要處以斬立決,還要予以抄家流放等處罰。
然后就是制定這些大宗物資的限價標準,主要是以當地雇工的工錢供養兩個大人兩個小孩作為核算的標準,當地的較低工資必須能夠滿足一家四口的開支,否則的話朝廷就要采取措施予以干預了,現在比較突出的就是糧食和食鹽這兩種物資,雖然朱載坖已經兩次對食鹽采取限價措施,但是現在應天府的食鹽價格也在二十多文一斤,這個價格是不便宜的,還有就是糧食的價格問題。
從開海以來,蘇松的糧食的價格就一直處于上漲的態勢,對于糧價上漲,朱載坖是有所準備也能夠接受的,畢竟從開海以來,整個東南的人口大幅度增加,而由于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增加,蘇松本地的糧食產量反而降低,僅靠蘇松本地,是難以滿足糧食需求的。
現在東南的糧食主要是兩個來源,第一就是從湖廣沿江而下的糧食,第二就是從海上來的暹羅、占城等地的糧食,按理說這些地方的糧食進入之后,東南的糧食價格應該保持穩定的,但是東南的糧食價格依舊在持續的上漲中,朱載坖認為這是不合理的。
朱載坖命令廠衛和相關的部院調查蘇松的糧食價格問題,還是發現了一些端倪,首先就是東南的糧食消費確實增加很快,除了由于人口的因素之外,還有釀酒等行業的興起,也消耗了大量的糧食的。而且大糧商們也在有意控制糧食價格,尤其是在冬春時節,人為的制造糧食供應緊張,以獲取巨額利潤,這是朱載坖所不能允許的。
現在大明從安南、占城等地進口糧食,每石不過兩到三錢,而蘇松等地的糧價,最高時每石超過一元,正常也在七八錢,確實不便宜,隆慶初年的時候,蘇松的糧食不過四錢一石,現在基本上是翻倍了,對于這個價格,朱載坖認為是很貴的,所以朝廷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打擊糧食和食鹽的價格。
東南本就毗鄰食鹽產區,鹽價高漲是說不過去的,朱載坖命令總理鹽政龐尚鵬和兩淮、兩浙鹽政分司、運司一道,詳細計算所需要的成本,同時由運司組織投放平價食鹽,將食鹽的價格壓縮到二十文一斤以內,因為加上鹽稅、引價每斤食鹽的成本是不到七文的,朱載坖認為超過二十文的鹽價就已經是非常離譜了,朱載坖認為即便是要進一步控制鹽價,現在鹽價的地域差距過大,從地方州縣的奏報來看。
揚州府的鹽價不到十文,而一江之隔的鎮江,鹽價就高達十八文一斤,這顯然不合理,所以要控制食鹽價格,不允許食鹽價格的劇烈波動,同時將這種一江之隔價格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也要予以禁止。
而對于糧價,首先就是打擊糧價的周期性上漲,也就是在所謂青黃不接的時候漲價的傳統,糧商們往往以青黃不接未有,屯聚居奇,惜售漲價,朱載坖和戶部、司農寺等官員商量之后,決定實施換倉之法,也就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將朝廷倉儲中的陳糧以低價零售,控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漲價的勢頭,先將糧食的周期性上漲予以打破,避免每年在冬春時節的糧食大幅度上漲,首先將糧食價格波動予以控制下來。
其次就是增加糧食消費和其他食品的供應,豐富百姓的餐桌,降低稻米在百姓食品中的比重,經過朱載坖二十多年來在北方的大規模推廣新式作物,玉米、紅薯、土豆等作物在北方播種面積已經很大了,但是在南方,尤其是蘇松,并沒有太大的起色,這里的百姓對于推廣新作物的興趣不大,東南的農民現在更希望種植經濟作物,而不是糧食作物,若不是朝廷一直通過漕糧和本色征收在保證東南的糧食播種面積,東南的稻田面積還會進一步下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