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認為,要采取各種辦法來穩定這些基本生活物資的價格,使得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朝廷確實是可以通過嚴刑峻法和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但是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還是要增加供應,市面上糧食充足了之后,價格自然是會回落的,
所以朱載坖準備采取多種手段來控制糧食價格,首先就是增加進口沒從暹羅、占城等地增加糧食的進口,同時投放到市場上,打壓糧價,使得糧食價格穩定下來,尤其是在冬春季節,增加海運糧食的數量,平抑糧價。
除此之外,重要的是改變結構,在大明百姓的飲食中,糧食所占的比重太大了,要改變相應的情況,朱載坖在遼東和吉林屯墾,收獲了大量的大豆,同時遼東的各項物資缺乏,朱載坖命令從遼東轉運黃豆到東南、天津、兩廣等地,增加百姓的大豆食用量,同時將東南的布匹等物向遼東轉運。這樣可以減少主糧的消耗。
除此之外,在東南、福建等地推廣紅薯等新作物的種植,朱載坖在北方推廣這些新作物的種植主要是備荒,增加百姓對于各種災害的地域能力,而在東南進行推廣的主要目的是調整飲食結構,東南素稱魚米之鄉,原本就是物產豐富,不過現在由于種植經濟作物更加有利可圖,所以百姓紛紛種植棉花等作物,但是棉花對于土地還是有要求的,一些邊坡等地,就可以用來種植這些作物。
而種植這些作戰的目的,除了直接食用之外,還有就是發展養殖業,現在大明的堆肥技術已經是很成熟了,這些東西不用朱載坖教百姓,百姓比官府會種田,會養雞的,東南這么龐大的人口,所需要的各種食物是海量,通過提高各種肉食的攝入量,降低糧食的消耗。
而且東南有天生的地理優勢,長江口、呂四、舟山漁場都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朱載坖下詔對于中小型的漁船免征一切賦稅,鼓勵百姓出海捕魚,增加各種食物的供應,使得糧食的價格更加平穩。
同時興建大型的儲備倉庫,在這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儲備各種物資,以備不時之需,地方官府與司農寺、總督倉場等衙門要一道商量,保證物價的平穩,同時頒布詔令,明確對于食鹽、糧食、布匹、煤炭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物資,要實施價格管制,囤積居奇,擅自漲價,操縱市場的,都將會受到朝廷的嚴厲打擊。
除了這些事情之外,朱載坖還得和糖業公司商量有關糖的販運問題,除了向西洋、南洋販運之后,其實對于大明來說,最簡單而且獲利豐厚的就是向倭國販運了,糖在倭國價格高昂,根據糖業公司的報告,在大明價值二元一石的冰糖,在倭國售價高達白銀七兩二錢以上,砂糖在大明五錢一石,但是在倭國可以買到三兩到四兩一石,最便宜的紅糖,在大明不過三錢一石,在倭國也能夠賣到二兩五錢以上的高價。
而且大明和倭國現在航線很熟悉,距離也短,將大明的糖從閩粵販運到倭國去,然后攜帶倭國的銅料、白銀等回到大明,這是再好不過的買賣了,不過值得注意就是倭人早就窺伺大明的制糖技術了,想要從大明偷竊制糖技術,雖然倭國并沒有適合種植甘蔗的地方,但是朱載坖仍舊要嚴防技術外泄。
朱載坖在給糖業公司的上諭中說道:“欲我國之產廣輸于人國,則日討國人以訓農,以惠工,于是有生財之道。欲我國所需悉出于我國,不必需者禁之,絕之。必需者移種以植之,效法以制之。于是乎有抵缷之術。欲他國之產勿入于我國,則重征進口貨稅,使物價翔貴,人無所利,于是乎有保護之法。”說白了就是要向倭國傾銷大明的商品,以換取倭國的各種資源,同時要保護大明的各種技術不外流。
而在朱載坖處理這些事情的事情,從京師送來了急遞,是有關北虜的,順義王這次向朝廷上疏,請求大明放松對于蒙古的鐵鍋限制,同時降低一些鐵鍋的價格,這在朝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認為蒙古人的這個要求是無理要求,不能答應,他們擔心蒙古人得到鐵鍋之后打造兵器,對大明不利。
但是以方逢時為首的有處置北虜經驗的重臣們認為可以適當的調整政策,放寬一下大明對于蒙古的鐵器禁運政策,方逢時在奏疏中稱:“市禁金鐵以銅易之,然虜知火食久矣,非釜何釁?曰:迂矣哉!書生之見也。夫虜未市之前,曾炊土釜而操木兵乎?十二金人能盡人間之鐵耶?”
兵部尚書王崇古也上疏認為可以放松對于蒙古的鐵器禁運,王崇古認為:“諸夷火食已非一世,彼來人云,往年搶掠所得鐵器,歲以數千計,今數十年破損銹爛,日就消耗,不可復得。分子嫁女,有一鍋而各分其半者,此情頗真,亦可憫也。我之不與,恐其為害耳。然未通貢之前,彼堅甲利兵,莫敢誰何,豈曾以木梃竹矢為用乎?若彼有必得之心,我堅不與之說,萬一率眾攻搶,我能終制之否乎?至于農器,乃附邊窮夷與我華人為耕種之計,若使諸夷皆火食力耕,彼足自養,則馳聘沖突搶掠之心,或可漸阻,未必無益。”
同時順義王還向朝廷陳述朝廷對于鐵鍋的定價過高,蒙古人承擔不起等一系列的事情,不過大明朝堂反對的聲音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說土默特部現在的實力不若,尤其是當年俺答所一手訓練的汗帳精銳,麾下有三千之眾,其精兵戴鐵浮圖、馬具鎧,長刀大鏃,望之若冰雪然,是草原上不多的精兵,要是大明再放松對于土默特部的鐵器控制,一旦土默特部做大的話,朝廷何以制之?所以大部分的臣子們認為不能放松,反而是要加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