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見局勢扭轉,便知是這丐幫長老陳元龍暗中做了手腳,否則以這陳無己之能斷然不是鄭師道的敵手。嘉慶皇帝先前見那七星門的鄭師道出劍有法,而且迫得這陳無己連連后退,幾乎無有還手之力,而且轉眼間便要敗北,可是誰承想局勢忽然轉變,不以饒意志為變化,實在讓人出乎意料,本來他對這陳無己也是心生厭惡,因為前兩場他都是輕松將對手擊敗,而且還猶不罷休,又自出劍傷人,頗讓人齒冷,只是這武功大較已言明生死各由命,所以他既便是皇帝也不能什么,只有強忍下這口氣,以為這陳元龍過為己甚,不是英雄好漢所為,雖心生鄙視,卻是無可奈何,只有坐看結果。
場外眾人便是不會武功之人也已看出這鄭師道要不行,看他行動怪異,仿佛中了魔魘,不明所以,只是心中嘆息。陳無己忽地長劍卷個劍花,然后只刺這鄭師道前心,如果一劍刺中這鄭師道非死不可,決無幸理。眾人都啊呀叫出聲來,人人都為他擔心,真怕這陳無己不念江湖同道之誼,殺人于劍下。
攝政王見了依舊不為所動,不驚不嗔地看著他,心想:將來這陳無己得掌大內護衛總管,可以不離皇帝左右,那么禁城有什么機密之事便瞞自己不過,猶其是那四位顧命大臣,最是可惡,處處與自己作對,早前一力除之,只是無有原由,又況且他們是先皇之顧命大臣,而且都有兵權,尤其那兵部尚書,軍機大臣上行走匡世衡為最,因為他權力非,掌管京畿之地軍營大權,有時九門提督也要聽命于他;雖然他——攝政王借機將先前九門提督盧照林以大不敬的罪名褫奪職位,擢升那傅傳書任九門提督,并安插眼線細作,每日探聽大內皇帝一舉一動,好為自己將來行動做準備。這傅傳書也不辱使命,自任九門提督以來便極力肅清京城內外的反清復明的亂黨,既使那袁氏祠堂他也未放過,令人關閉,不得有人去拜謁,否則便緝拿到有司以忤逆亂黨處罰,一時之間京城之內人人自危,不敢話,怕一不心觸犯忌諱,便惹來殺身之禍,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先前的大行皇帝生前不也是對下文人禁錮甚嚴,便是詩詞之中有抑明貶清之嫌便拿去不問情由一律殺頭,以至下文人,人人噤若寒蟬。害怕一有不對禍臨及身,可是江湖之中的門派依舊暗中聯絡下英雄,以期反清復明,雖然朝廷對反清復明之士從來都是殺無赦,可是下人心所向,是無法阻止,正所謂“下有道,以道殉身;下無道,以身殉道”,這也是千年以降,異族不能亡其漢家下之原因所在,也許正因為漢人不懦弱,所以下不亡!
正在這緊要關頭,鄭師道忽然身子不能動彈,呆立當地,眼見得陳無己一劍穿胸,非命喪當場不可。那陳無己也以為自己這下必然奏效,所以顯得從容不迫,志得意滿。鄭師道閉目,心想:師父,徒兒辜負了你的教導,今日非但落敗,而且只怕有死而己。他心下自是哀怨愁苦,只是等死。便在這生死當頭,只見一粒石子憑空而至,快入閃電,正擊中陳元己的手腕,當地一聲長劍跌落在地,響聲不覺。鄭師道本來閉目待死,可是耳中忽聽叮當聲響,似乎是兵器落地之聲,心下奇怪這陳無己為何不殺自己。他緩緩睜開眼睛,只見陳無己手中長劍已跌落在地,而且右手不能抬動,似乎被人制了穴道,心下不由奇怪:是誰暗中救了自己。
陳無己本來可望大功告成,誰承想不知誰發出石子擊中自己手腕穴道,而且手法奇特,自己左手竟然解之不開,一時氣急攻心便自暈厥過去。鄭師道忽覺有物飛來,見是石子,擊中自己身中的幾處穴道,身子便可動彈。他抱拳道:“在下今日饒幸,承讓承讓。”他便要離場而去。嘉慶皇帝忽然起身,大聲道:“鄭少俠你不可以走,此場是你勝出,朕的大內護衛總管便有你來做!”攝政王其實本要出頭話,不料被皇帝識破,先他一步讓這鄭師道做了大內護衛總管之職,只氣得攝政王無以復加,可是亦是無法,誰教他是皇帝,縱然他是攝政王也不能公然篡越本份,忤逆于君上,那樣是為忤逆大罪當斬無疑,所以他也只有心中憤怒,而表面上還要裝著若無其事,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陳元龍見好事不偕,攝政王郁郁寡歡的樣子他又不是看不出來,心想不知是那個不知高地厚的渾子壞我好事。他順著那石子方向,向場外眾人看去,忽見人叢中有人影一閃,影影綽綽似著一人,口中不自禁低聲道:“是他,難道他一直并未離開京都?”攝政王見他喃喃自語,便走來,低聲道:“陳長老,你適才見到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