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干,還得到了二寶的認證。
因為他就坐在旁邊陪著,聽到母女倆說頭發干了的時候,還親自過來摸了摸。
確認頭發徹底干了,才說:“嗯,可以了,你倆去睡覺吧,我把炭火給滅了。”
那氣勢,好像他才是長輩喲?
不過安小暖和三丫難得被二寶這家伙照顧,也沒說什么,相互對望了一眼,便笑嘻嘻回屋了。
只是剛回屋沒多久,二寶的聲音又在門外響起:“阿娘,下次您進城的話,多買兩個壇子回來吧,咱們整點炭。
這個位置濕冷濕冷的,天冷的時候沒炭用,人容易生病咧。”
安小暖一聽,微微有些驚訝。
她方才看著火堆里紅彤彤的炭火時,就想到這一點了,正尋思著要不要留炭呢。
結果,二寶就先提起來了。
“好,阿娘記著了,你早點休息吧。”
半撐著身子應了句,安小暖又躺了回去。
在古代,木炭可精貴著呢,一般都是有錢人家才用的。
因為掌握燒炭技術的人很少,大家伙兒只能買炭來用。
那價格不便宜,普通人沒幾家舍得的。
哪怕之前在北邊,像季家還有原主家,冬天都是舍不得用炭的,只用柴火來起火堆,燒得家里到處都是烏煙。
很不巧,這燒炭技術,安小暖也不會。
聽說是要拿土來做什么火窯,然后挑選什么木頭,還要保證什么空氣流通,才可以燒出木炭?
總之啊,具體該怎么操作,安小暖是真不懂。
不
過,像二寶說的那樣,用壇子來悶的話,她倒是會的。
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在村里生活,家里就是用壇子來積攢木炭。
灶房里放一個壇子,每次燒火做飯的時候,柴火燒完,灶膛里就會有火紅火紅的炭。
及時把炭夾出來,丟到壇子里,再把蓋子蓋上,隔絕空氣。
很快,壇子里的炭就會熄滅,變成黑炭。
等到冬天的時候,再將黑炭取出,又可以燒成火紅的炭,用來取暖。
不過這樣的炭不經用。
雖然很快就能燃燒起來,但也很快就會燒盡,成為炭灰,跟專門用火窯燒出來的那種木炭不能比。
爺爺奶奶跟她說,這種用壇子悶出來的炭叫水炭,雖然不經用,可燒起來沒有煙,也挺好的。
安小暖本來就怕冷,冬天少不得要用炭。
從現在開始積攢,到天冷的時候,應該也夠用了。
想著想著,安小暖又想起空間里的銀子。
這次去城里不僅掙了錢,也花了錢。
短短幾個月,糧食又貴了一些。
之前在青山縣,白面是五百文一斗,這次再買,就是五百五十文了。
精米呢,之前是四百六十文一斗,現在五百文一斗。
因為一進城,她就忙著賣東西,沒有去買糧食,后來又有林大娘在身邊,她也不好多買,怕拿不回來。
所以白面和精米,她只各自買了一斗,花了一兩又五十文。
雞崽鴨崽也不便宜,折合下來,一只就得四十五文,十只一共是四錢五
十文。
這還是買得多,林大娘講價了,要不然啊,得五十文一只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