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這家幫忙做白糍粑,明天就去另一家,總能趕在過年前,把全村人的白糍粑做好。
孩子們更高興,都是跟著大人一起,今天在這家玩耍,明天去那家玩耍。
玩耍時,就已經開吃了。
糯米飯蒸出來的時候,先吃一團糯米飯。
等糯米飯被打爛,成了糯米團,又揪一塊糯米團。
糯米團做成糍粑后,再拿一個糍粑來吃。
有些人家,是光做白糍粑,什么都不放,糍粑只有糯米的香。
但有些人家為了好看,還要用梔子把糯米染色,這樣就有了黃糍粑。
還有些人家,家里條件不錯,喜歡往糍粑里包芝麻和糖,或者包花生等等。
孩子們最喜歡吃黃糍粑和帶餡的糍粑了,又好看又香。
所以啊,在家家戶戶做糍粑的時候,他們可沒閑著,把每家的糍粑都吃了個遍。
等真正到了過年,可以放開來吃糍粑時,沒幾個孩子能吃得下,基本上都吃膩了。
安小暖家里窮。
每一年,爺爺奶奶只做白糍粑。
把白糍粑做好放涼,丟到壇子里用水泡著,能存放很久。
什么時候肚子餓了,就把白糍粑掏出來。
燒水來煮,或者用火來烤,放糖或放鹽都可以。
甚至,還能把剩菜包在里面吃,味道可美了。
相較于別人家,安小暖家的糍粑,永遠都是最
簡單的。
做的時候簡單,吃法也簡單。
可就是那簡簡單單的白糍粑,讓安小暖至今都難以忘懷。
當然。
同樣忘不掉的,還有當年村里人那份淳樸的情感。
大家伙兒互幫互助,和睦相處。
雖然也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拌嘴,鬧紅臉,但隔了幾天,又能重修舊好。
只可惜啊,隨著科技的進步,大家伙兒的生活條件慢慢變好,這村里的人情味,反倒越來越淡了。
光拿相互幫忙打糍粑這件事情來說吧。
年輕的人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干不動,也吃不了多少東西。
即便過年時,孩子們會回家,可吃慣了外頭各種各樣美食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喜歡吃糍粑了。
哪怕有些人家還想準備點糍粑過年,也不會自己動手做,寧愿花點錢去鎮上買那些拿機器來做的糍粑。
人與人之間,少了相互幫忙和交流的機會,這感情自然就淡了。
等到安小暖爺爺奶奶先后去世時,那個從小哺育著她長大的村子,也再給不了她歸屬感。
除了親人的離世讓她覺得自己沒有了家,村里人的冷漠,也讓她感到無比的陌生。
這大概也是,她為什么會喜歡上饒村的原因。
在上饒村村民的身上,她找到了久違的溫暖和濃濃人情味。
胡思亂想間,安小暖已經爬上了半山腰,順利跟二寶還有多多哈利會合。
碰面時,瞧見對方都平平安安,完好無缺,母子倆相視一笑。
趁著天
色還早,他們什么話都沒有多說,便手拉著手下山,往家的方向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