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上回書正說到,晉王范毅本想勸說父皇收回成命,不要召回太多的邊軍武將,免得順州邊關防務空虛,北遼軍趁虛而入。
可哪知道,晉王范毅剛一說完,那太師曹環便站出來出言反駁,讓皇上不用擔心北遼番兵,只管召回將領封賞。不僅如此,這老家伙還明里暗里地嘲諷了一番。
晉王范毅見太師曹環如此羞辱自己,當時是火往上撞,當眾和太師曹環吵了起來。
有曹環這一帶頭,那一幫曹黨的官員們自然緊隨其后,跟在后頭出言反駁羞辱晉王。范毅這邊以兵部尚書吳亮為首,自然也有一批忠直之臣擁護。他們見曹黨眾人如此囂張自然十分氣憤,立刻展開了反擊。
就這樣,大殿之上的一眾文武大臣們一時之間,分成了兩派,在這朝堂之上爭吵了起來。原本平靜的八寶金殿瞬間就炸開了鍋。
安帝坐在龍椅之上見一眾大臣這般模樣,心頭也是一陣火起。這位皇帝陛下當即厲聲喝止,這才讓一眾文武大臣安靜了下來,眾人各自回歸班位,大殿再度恢復了平靜。
隨后,安帝穩了穩自己的心神,當即傳下圣旨,為了保證邊關的防務改讓順州軍的大帥王勝、副帥趙忠帶領五十位邊軍大將在秋日宴時入京受賞,其余邊軍將士另行賞賜。
晉王范毅聽了自己父皇的這番話以后,這心里頭又是一驚,并未感到半點的放松,反而是越發的不安。
那位說了,安帝這道圣旨比起先前召回的將領已然是減少了大半,如此一來此舉順州邊關防線的影響已然被降低了許多,晉王范毅為何還如此慌張?
書中代言,安帝的這道圣旨雖說減少了召喚邊軍大將的人數,但這道圣旨還有一點直擊順州邊關防線的命脈,那就是調回了順州邊軍的大帥和副帥。
眾所周知,元帥乃是三軍司命,負責統率三軍人馬。若是元帥走了,那三軍人馬必將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因此元帥輕易不可離開大軍。
如今安帝一道圣旨一下子便把順州邊軍的大帥和副帥全都給召回了京城受賞,如此一來,數十萬順州邊軍等于一下子少了兩位領頭人,這對順州邊軍數十萬將士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雖說,順州軍還有老元帥雷山以監軍的身份坐鎮軍中,倒是可以安穩三軍。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要是北遼番兵借著這個機會南下,雷老將軍畢竟年邁,精力比不得當年,只怕是難以應付北遼軍的進攻。
若是老將軍等人或是邊關防線這回真要出了什么意外,那等后果無論哪一個都是不堪設想。
可以說,安帝的這一道圣旨并沒有針對邊關防務的關鍵,照著他這般安排,順州邊關依舊有著極大的風險。
也正因為如此,晉王范毅在聽了自己父皇的這一道圣旨之后,心中非但沒有感到半點輕松之意,反而變得越發的心慌起來。
晉王范毅站在金階之下,心中暗自埋怨安帝:“父皇啊父皇,你這道圣旨的確給邊關多留下了一些將領和人手,但你一下子把邊軍的兩位元帥全都給召回,此乃兵家大忌。
若是半月之后,北遼軍當真南下,順州邊關只怕還是得出事不可,到時候再要后悔,那一切可就都晚了。”
晉王范毅在一旁,越想這心里頭越是覺得不安。他心里頭暗自思索:“不行,我得再勸勸父皇,邊關重地一下子召回來了兩位大帥,此事實在是有些危險,還是留下一位元帥在邊軍當中坐鎮為好。”
想到這,晉王范毅上前一步,沖著金階之上拱了拱手,就想再勸一勸父皇,讓他給邊關留下一位元帥好統兵御敵。
卻說安帝端坐在龍椅之上,往下看著,對一眾文武大臣的一舉一動是盡收眼底。他一看晉王范毅的那般舉動,心中頓時知道自己的這位長子要做什么。
安帝的心里頭,不由得感到一陣的惱怒。他心說話:“毅兒,你今日是怎么了,總是和為父作對?莫非是忘了規矩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