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快速瀏覽了這位烈士的一生,他還是真是命途多舛啊...
王成松,1913年他出生于蘇省的海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
因為附近是著名的產鹽區,所以老王家也因地制宜地做起了賣鹽的生意。
但在那個動蕩的時期,任何人想要獨自安身立命的想法都是天真且不現實的;
很快,在1948年,正在街上賣鹽的王成松便被國軍的部隊“抓了壯丁”。
進了國軍的部隊以后,王成松無時無刻不想念家里的親人;
他有一個19歲的妻子,還有一個剛剛滿兩歲的小女兒。
當初離開家的時候,王成松剛好給妻子留下了兩塊大洋作生活費。妻子還覺得錢有些太多了;
可是,誰知王成松這一去竟成了他與妻子的永別。
當兵之后,王成松所在的部隊立刻就被調往了激戰正酣的戰場;
結果這支部隊被解放軍打敗,王成松當了俘虜。
本來就對國軍軍隊頗為不滿的王成松這次直接“棄暗投明”來到了解放軍這邊;
本想著加入解放軍以后可以打回老家去,但是歷史并沒有給王成松留下這個機會。
1949年10月底,就在新中國成立了半個多月以后,王成松所在的解放軍部隊就接到了任務;
“立刻登陸金島,為下一步解放阿臺做準備”。
加入了解放軍的王成松在思想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
他不再像過去那樣渾渾噩噩地活著,而是明白了自己為什么要打仗。
于是,船一靠岸,他就和戰友們交替掩護沖向對面敵人的工事;
眼看著敵人的碉堡吐出一條條的“火舌”,戰友們一排又一排地在自己身邊倒下。
王成松抖了抖自己的沖鋒槍,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子彈了!
此刻,他已經做好了壯烈犧牲的準備;
可是,正當他準備敞開胸膛,慷慨赴死的時候,敵人的炮火居然停了。
“都不要射擊了!對面的共軍沒有子彈了!給老子抓活的!”
只見工事里探出幾個戴著鋼盔的腦袋,他們是島上的國軍守軍;
而此刻,王成松他們孤立無援又缺少彈藥,被俘成了他們唯一的命運。
被俘以后的王成松因為作戰經驗豐富,被國軍當局認為還有“利用價值”,隨后進入了國軍的第十八軍服役;
為了防止王成松逃跑,同時也為了表示羞辱,國軍當局專門在王成松的身上刺上了羞辱性的圖案以示區別。
王成松回想起自己這一路走來簡直就和做夢一樣...
他先是被國軍抓了壯丁,然后又當了解放軍;
最后被國軍二次俘虜又回到了國軍這一邊,每次想到這里他都頭痛欲裂。
在部隊里,王成松曾經多次試圖用剃須刀等多種工具自殺,但是結果都未能如愿;
1951年夏天,王成松被軍醫診斷為“精神不正常人員”。
上級認為他已經不適合再在軍隊里服役了。于是便給他辦理了退伍手續;
從這一刻開始,王成松的生活已經和普通的阿臺老百姓沒什么區別了。
為了入鄉隨俗,他不得不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更貼近閩南人族群的“汪呈松”;
與許多阿臺退伍老兵自動留在“眷村”不同,汪呈松在心理上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國軍士兵。
而且,他還被認為不適合與大家共同居住;
所以,退伍以后的汪呈松來到了阿臺蘭縣的一個小村子,白天他靠著在附近農場打雜換點生活費,晚上便回到空無一人的小屋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