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大齊軍隊準備發動總攻的前夕,運城的守將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派出了使者,提出愿意投降,但條件是大齊軍隊必須保證城內居民和士兵的生命安全,并且允許他們保留一定的武器,以維持城內的秩序。
戚華和李晟經過慎重考慮,同意了守將的條件。他們知道,強行攻城雖然能夠取得勝利,但也會造成大量無謂的傷亡。接受投降,不僅可以減少損失,還能贏得人心,為大齊帝國樹立良好的形象。
十二月初三,運城的城門緩緩打開,守將帶領著士兵們走出城門,向大齊軍隊投降。戚華和李晟親自迎接了守將,并向他表示敬意。運城的居民們看到這一幕,心中的恐懼和不安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希望和對大齊軍隊的信任。
運城的和平收復,再次證明了大齊軍隊的強大和戚華、李晟的智慧。他們的軍隊在連續的勝利中士氣更加高昂,士兵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然而,他們也清楚,這只是漫長征途中的又一站。前方還有更多的城市等待著他們去征服,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們去面對。
大軍從運城出發,向北挺進,終于在十二月初六抵達了臨汾,這座城市坐落在險要之地,城池堅固如鐵,守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臨汾的防御如同一只巨大的刺猬,讓人無從下手。戚華和李晟面對這樣的挑戰,心中明白,這將是一場硬仗,是對他們軍事才能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在仔細研究了臨汾的地形和防御后,兩位將軍決定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他們先是派出密使,向城內的部分官員傳達了大齊帝國的誠意和優厚的投降條件,試圖從中分化守軍的內部團結。同時,他們還利用夜色掩護,派遣精銳部隊悄悄繞至城后,準備制造混亂,分散守軍的注意力。
十二月初七,夜幕降臨,大齊軍隊開始了行動。一部分兵力在城前展開激烈的佯攻,吸引守軍的視線;另一部分兵力則趁機潛入城后,放火燒毀了守軍的糧倉和彈藥庫。城內的守軍頓時陷入了混亂,失去了指揮和組織。戚華和李晟見狀,立即指揮主力部隊發起猛攻,趁著守軍混亂之際,迅速打開了缺口。
經過一夜的激戰,臨汾城終于在十二月初八黎明時分被攻克。戚華和李晟的軍隊以其出色的戰術和堅定的意志,再次贏得了勝利。城內的居民在最初的驚慌過后,很快感受到了大齊軍隊的仁慈和秩序,他們開始走出家門,參與到清理廢墟和重建家園的工作中。大齊軍隊的紀律嚴明,對待民眾寬厚,這讓臨汾的百姓很快接受了新來的統治者。
隨著臨汾的順利收復,大齊帝國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戚華和李晟的名字在民間傳唱,成為了傳奇。他們的軍隊繼續向北推進,一路上所向披靡,無人能擋。他們的目標明確——將大齊的旗幟插遍中原每一寸土地,直至最終實現帝國的偉大復興。
十二月十二日,當大齊軍隊抵達呂梁城下,他們面對的是一座依山傍水、地勢險峻的城市。呂梁的城墻高聳入云,城頭上的守軍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視著城下的動靜。戚華和李晟站在軍陣之前,他們的眼神堅定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戰局的變化。
呂梁的守軍并非等閑之輩,他們早已聽聞大齊軍隊的威名,因此加強了城防,儲備了充足的糧草和武器。城內的居民也被動員起來,參與到了守城的行列中。整個呂梁城如同一只蜷縮的刺猬,準備迎接任何外來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