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熙三十一年十月,大乾皇帝龍小羽移都南京。甫一安定,他便密切關注天下大勢,知悉北方清軍正與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鏖戰。清軍勢盛,相較之下,大順軍處于明顯劣勢,龍小羽推斷,不出數月,清軍極有可能將大順軍徹底剿滅,而后整頓兵馬,揮師南下,劍指大乾。
基于此嚴峻局勢,龍小羽經深思熟慮,認為當下唯有與大順軍攜手,方能共同抵御清軍。于是,他在朝堂上鄭重提出此議。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眾多朝臣對此舉表示反對。眾臣皆認為,大順與大清皆是大乾的死敵。尤其是大順,曾一舉攻陷京師,搗毀大乾的宗廟社稷,其惡行令人發指,相較清軍,大順更是大乾急需先予打擊的仇敵。故而,有朝臣建言聯合清軍攻打大順,龍小羽聞之,當即果斷否決這一提議。
朝堂之上,群臣各執己見,爭執不下,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又有朝臣進諫稱,大乾歷經連年戰火,如今軍隊疲憊、民生凋敝,國力已然衰微,當務之急應是休養生息,恢復元氣,而后再謀長遠之策。龍小羽對此心知肚明,他深知,大乾雖在兵力數量上多于清軍,但軍隊戰斗力卻遠遜一籌。不僅如此,手握重兵的各路武將人心不齊,難以統一調度指揮,想要組織北伐談何容易。而秦良玉雖對朝廷忠心不二,但其所率的白桿兵乃直屬皇帝的親衛部隊,肩負保衛皇帝安全的重任,絕不能輕易調出用于北伐,一旦北伐失利,局勢恐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艱難局面,龍小羽一時陷入困局,苦無良策,最終只能嚴令北方尚未淪陷地區的大乾守將,務必全力以赴,積極抵御清軍的進攻。
昭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大西政權建立后,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命“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以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為尚書。大西政權頒行《通天歷》,設錢局鑄“大順通寶”行用。開科取士,選拔三十人為進士,任為郡縣各官。
大西政權宣布,對西南各族百姓“蠲免邊境三年租賦”。張獻忠的號令森嚴,不許“擅自招兵”,“擅受民詞”,“擅娶本土婦女為妻”,違者正法。張獻忠封四個養子為王,孫可望為平東王,劉文秀為撫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艾能奇為定北王。
清廷遷都北京后,決定大舉進兵,征服全國。十月十九日,清廷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吳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漢將,率3萬兵馬由北路入陜,途中又盡調宣府、大同兩鎮降兵,兵力達8萬人,準備先進攻陜北,然后南下西安,滅大順政權。二十五日,清廷又命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同降將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萬南下,收取江南。
在清廷調兵遣將之時,大順軍2萬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東下河南懷慶,連續攻克濟源、孟縣,進攻懷慶府城沁陽。清攝政王多爾袞聞報,立即改變進軍南京的計劃,命多鐸部先救懷慶,然后攻取潼關,同阿濟格夾攻西安。多鐸部清軍進抵懷慶后,大順軍不敵,主動撤退。十二月,多鐸部由孟津渡過黃河,連破洛陽、靈寶等地,二十二日進抵潼關20里外立營,等候紅衣炮。李自成獲知清軍將攻陜北的消息后,便陸續將軍隊北調,直至清軍多鐸部開近潼關時,才發現已陷入被南北夾擊的困境。于是李自成決定親自率軍立即增援潼關。二十九日,戰斗打響,大順軍于關前據山列陣,清軍前鋒統領努山、鄂碩等于側后包抄,護軍統領圖賴率騎兵100余人由正面進攻,大順軍雖頑強拚戰,仍失利。
昭熙三十二年正月初四日,大順軍將領劉芳亮領兵千余,偷襲清營,被清軍擊敗。李自成親率馬步兵拒戰,又被清軍擊敗。初五、初六兩日夜間,大順軍連襲清營,俱敗。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至,進逼潼關口。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堵截清軍。十一日,清軍先用紅衣炮轟擊,接著大舉進攻,相繼攻入大順軍陣。大順軍仍頑強奮戰,以騎兵300反擊,又分兵迂回到清軍陣后攻擊,俱敗。這時,北路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已由山西保德州渡過黃河,進入陜北,圍榆林,占米脂,主力向西安推進。李自成面臨清軍兩路夾攻,被迫率主力撤回西安。十二日,清護軍統領尼堪等領兵占潼關,大順潼關守將馬世堯率所部7000人降。
潼關的失陷,意味著關中地區已經無險可守,大順軍經此慘敗,人心惶惶,士氣低落。李自成料想無法抵御清軍的鋒芒,遂于十三日焚宮室,攜帶輜重和家屬,撤離西安,出藍田口,退往商州,向河南轉移。正月十八日,多鐸所部清軍趕到西安,此城已是一座空城,他命護軍統領阿爾津追擊李自成,卻未能追上,遂還兵西安。
二月,多爾袞令阿濟格綏理關中,并負責追剿李自成。令多鐸率其部兵鋒南指,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鐸奉命率大軍回師東征,進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鐸大軍出虎牢關,并分兵由龍門、南陽三路合圍歸德。攻陷歸德后,率其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為其收降。河南戰場,多鐸大軍捷報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