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佑提著皮箱走下火車,一副學者派頭。
他刻意放慢腳步,觀察著周圍環境。
“是吳天華教授嗎?”一個穿著中山裝的年輕人迎上來,“我是華北資源勘探公司的李文,陳總經理派我來接您。”
胡天佑點頭微笑道:“有勞了。”
汽車駛過北平街道,最終停在了一座西式建筑前。
門口掛著“華北資源勘探公司”的牌子,看起來與普通公司無異,但胡天佑敏銳地注意到,門衛的站姿和眼神透露出軍人氣質。
在辦公室,胡天佑終于見到了陳一鳴。
與照片相比,真人更加冷峻,握手時力道很大,目光如炬,仿佛能看透人心。
“吳教授,久仰大名。”陳一鳴語氣客氣但透著疏離,“聽說您在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過機械工程,對日本技術很了解。”
胡天佑按照準備好的說辭回答道:“慚愧慚愧,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日本在機械制造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在精密加工和材料處理上。”
陳一鳴點點頭,突然改用日語問道:“您認為日本技術在哪些領域最值得借鑒?”
胡天佑流暢地用日語回答道:“首先是光學儀器和精密機械,其次是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不過,日本技術往往重實踐輕理論,這是其局限性。”
這番回答似乎打消了陳一鳴的部分疑慮,他恢復中文說道:“我們公司正在開展一些技術勘探項目,特別需要您這樣的人才,明天我帶您參觀我們的研究室。”
胡天佑被安排在公司附近的公寓住下。
他仔細檢查了房間,確認沒有竊聽設備后,開始思考下一步行動。
第二天,陳一鳴親自帶胡天佑參觀公司的“研究室”。
實際上,這是一個裝備精良的技術分析中心,里面有不少日本和德國制造的設備。
“這些都是我們從各地收集來的日本技術資料和設備。”陳一鳴指著一排文件柜說道,“可惜我們的技術人員水平有限,很多資料還無法完全解讀。”
胡天佑注意到實驗室里有幾個日本技術人員在工作,他們看上去神情緊張,顯然不是自愿在這里的。
“這些都是日本專家嗎?看著不像中國人。”胡天佑故作隨意地問道。
陳一鳴輕描淡寫地說道:“他們是一些愿意和我們合作的日本技術人員,我們為他們提供保護,他們為我們提供技術服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