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書攤,除了租賃小人書以外,也賣些過去保存下來的舊古,比如《鏡花緣》、《儒林外史》,還有外國《靜靜的頓河》一類。
外國價格奇高,姚遠曾經看到過一本《茶花女》,在書攤下面的襯布里藏著,攤主要價就是十塊。還有一本《安娜·卡列尼娜》,竟要價五十元!
除了這一類尚在違禁之類的以外,還有些皇歷、花卉養殖、裁剪、攝影一類的書籍,在明面上擺著。
姚遠就想,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可以出這些書籍,那菜譜一類的書籍,肯定也會有出的。
于是,他就騎著自行車進城,專門找這些小書攤,看能不能因為自己運氣好,碰上本菜譜一類的書籍?
那樣,憑著他的聰明勁兒,照貓畫虎,總能把一頓像樣的年夜飯給整出來吧?
果然如他所料,那些書攤上,還真有他要的這種菜譜。他花一塊兩毛錢買了三本回來,跟得了啥寶貝似的。
那時候,老百姓普遍不富裕,介紹家常菜的菜譜,比如炒土豆絲、白菜、西紅柿一類,這種書店里就有。可是,如何制作大菜,比如雞、魚、肘子、海鮮,就很少能夠找到了。因為大家都吃不起這些東西,誰還會買了來看?
姚遠淘換到的這種菜譜,都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版的,甚至有一本還是民國時期上海書局出版的,里面連西餐的制作方法都有。書頁都是深黃色的,似乎翻動的時候,稍不小心,就會碰碎掉。
姚遠如獲至寶,回到家里,立刻就開始研究。這一研究不要緊,這才發現,菜的做法是有了,可還是做不成。
菜的主材雖然有了,可輔助材料呢?味精、雞精,生抽、老抽、香油、孜然、耗油、白胡椒、黑胡椒,番茄醬、花椒、辣椒、辣椒油、桂皮、香葉、草果……
我地個老天!這個年代,除了油鹽醬醋蔥姜蒜,什么也沒有啊?就是黃醬不是逢年過節你都很難在市面上見著。
還不光需要這個啊,各種輔助出味兒的蔬菜你也沒處淘換去。韭菜、香菜、蒜黃、茼蒿……那時候,蔬菜公司里冬天就有蘿卜和白菜,剩下的啥玩藝兒都沒有!
姚遠就又犯愁了。但他還就是有一點好,餿主意比較多,一般很難有難住他的事兒。
他出去買了幾個大花盆回來,弄上土,都放到自己屋里去。
抗抗挺著肚子站在一邊,看著他一趟趟來回鼓搗,就奇怪問他:“你不是要研究做菜嗎,咋又弄回這些花盆來,研究上種花了?”
姚遠就嘿嘿地笑,告訴她說:“我這就是為做菜做準備呀。”
抗抗搞不明白,還沒聽說誰家用花盆做菜的呢,難道他要臨時先種菜嗎?真是怪了。
抗抗還真猜對了。手里有錢了,抗抗又懷著孩子,冬天的時候,姚遠自然就會在自己屋里買煤生爐子。
他從院子里的韭菜地里,挖幾墩韭菜根,都種在花盆里,放在爐子和里屋暖氣包周圍暖和朝陽的地方,到過年的時候,估計韭菜就能長出來。他又去找劉二趕,要了些香菜種子來,也如法炮制。
然后,他又找幾個大盤子,把蒜用細鐵絲穿起來,放到盤子里,澆上水。這樣,蒜黃到過年也有了。
這一年進了臘月,城里的市場上,竟然有了賣香料的。
那時候,賣香料不像現在擺個地攤就賣,而是邊唱邊賣,順口編詞兒,把賣的香料品種都編進唱的詞里,煞是好聽。
如果碰到兩個攤主相隔不遠,倆人還會用唱詞互相對罵。雖然詞匯粗俗不文明,可都是唱著罵的,花樣繁多,引的市場上的人都圍攏了來,聽他們對罵,大有人山人海的架勢。
其實,這就是一種吸引顧客的方式,大家聽著兩人互損,也買了不少他們的東西。對罵的兩個攤主做完了生意,就由“仇人”變了親人,一起收拾了回家了。
這種熱鬧的唱歌叫賣和眾人圍觀的宏大場面,現在已經再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