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本身也算文化人,對這些人是很了解的。
他在這里開店,按理說后院門就應該給他一把鑰匙,進出方便。可兩家人都過來看他的衣裳,眼饞的不得了,誰也不提后院大門鑰匙的事。
就是后院西邊那個公共廚房,兩家人也沒人說他也可以用。
姚遠對這個也不著急,慢慢利用他們好沾小便宜這個毛病,衣服上給他們便宜點,或者搭上點零碎,再給他們孩子買點小禮物,慢慢就和他們熟悉起來。
夏天的時候,姚遠已經可以坐在后院里,和這兩家人一起聊天了。弄點好茶葉,泡一壺茶,然后大家一起品茶。
要是聊的有興趣了,姚遠還會打發抗抗去買花生米、豬頭肉,在弄瓶小酒,和大家一起吃點喝點。
真正和他們接近了,你就會發現,文化人和小老百姓也沒太大區別,也大都心地善良。
唯一的區別,恐怕就是,他們在那極端艱苦的生活里,還在拼命想保住他們知識分子那點,區別于一般普通人的尊嚴罷了。
后來,人家就主動給了姚遠后院門的鑰匙,還允許他公用西屋的廚房。
八零年有了液化氣,抗抗就可以在西屋廚房里,用自己的液化氣做飯了。
抗抗是最善于學習的。從姚遠和別人交往的一些小計謀里,她能自己悟到很多的東西。
所以,她的液化氣也就不那么計較,誰家想用了,用就是,直接不用和她說。
在這兩家人眼里,抗抗是又漂亮又大方。而且,和他們處的久了,抗抗也帶了些儒雅的氣質了,不過沒他們的“窮酸”。
抗抗當然不用“窮酸”了,抗抗一月掙的錢,要是讓他們知道了,能把他們嚇死!
四個人分別騎了兩輛摩托車,姚遠帶著抗抗在前面,美美托著邵玲在后面跟著,從小路進了小巷子,七繞八拐的,就到了那明清小樓的后院門那里。
姚遠整天走這些小巷子,已經十分熟悉了。
不知怎么的,他就對這些小巷子有了感情,覺得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和情感,倒的確有保存下來的必要了。
他就想,他得打聽著,到市政府準備舊房改造的那一年,得想個辦法,說服已經是第一副市長的,他那位馬叔叔,無論如何,得把這一片古城保留下來。
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姚遠悄悄開了院門,盡量不弄出聲響,把兩輛摩托車推到院子里。
這時候,兩戶人家都在屋里看電視,院子里沒人。
文化人怕聲響。也不知道是因為運動那些年座下的毛病,還是文化人自古就如此,反正他們不喜歡院子里有大動靜,這一點還是要注意的。
張冉在樓上睡覺,樓下院子里這個小門是插著的。
怎么叫醒張冉,姚遠當然有辦法。
老早翠霞姊妹在的時候,他就為了安全,買了個電鈴,安在樓上里間的臥室里。而且,他在門口按電鈴也是有節奏的,三長兩短,樓上就知道是他來了。
如果電鈴響的沒節奏,樓上就不會開門,而是要先拉亮門上面的電燈,從樓上窗子里看清楚是誰,然后才下來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