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的東屋,現在已經讓房產科給分配出去,在東西兩套房子之間,壘了隔墻,院子也小了一半。
被分配過來住的,是鑄造車間一個四十多歲的翻砂工人,剛把農村媳婦的戶口轉成城市戶口,要把老婆孩子接過來。
這時候的戶口關系,孩子是隨著母親的。
像這工人這情況,他雖然是工人,城市戶口,他媳婦是農民,農村戶口。那么,他的孩子就都是農村戶口。
如果他媳婦是城市戶口,他是農村戶口,孩子則是城市戶口。
那時代,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差距是巨大的,大家都想成為城市戶口,特別是牽扯到子女。
城市戶口的子女可以就業干工啊,農村戶口,就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修理一輩子地球了。
這工人還挺能生,仨閨女一個兒子,全家就是六口人。
為了這四個孩子,他也得設法把媳婦給變成城市戶口。
為戶口問題奮斗了二十年,這期間的心酸艱苦和花的錢,咱就不多說了。
要是這工人知道三十年之后,農村戶口會比城市戶口值錢的多,不知道心里會不會后悔?
戶口問題總算解決了,現在又得面臨住的問題了。
姚遠那個東屋,除了一間房分了里外間,就啥都沒有了。
困難的時候,為了吃上糧食,姚遠把外面的廚房都給拆了種地了。
這家大閨女已經上初中了,老小都上小學了。六口人有男有女,只有兩個房間,這咋住呢?
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有那時代的辦法的。
男人過來看了房子,立刻就開始籌劃六口人住兩間屋的方案。
里屋當然是夫妻兩口子住了。外屋可以在中間加一道隔墻,再分里外屋。外屋做客廳,夏天一家人在那里吃飯,冬天生爐子取暖。外屋夾出來的里屋,就給大閨女住。孩子大了,得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解決了大閨女的住處,還有倆小閨女和一個兒子呢。
人家也有辦法。不讓房產科給另蓋廚房了,把院子的東西兩邊,各壘一間小屋。東邊小屋倆小閨女擠在一張床上住,西邊小屋兒子住。
這就把大家的住處都解決了。
可住處解決了,上哪兒去燒火做飯呢?
這個也不用愁。原來姚遠的院門是在院墻東面的,分成兩戶,壘了隔墻以后,姚遠就把原來的鐵大門挪到自己那邊去了,原來裝大門的地方,就成了一個斷墻。
這戶來住的人家,就決定把大門改在院墻中間。壘了東西的小屋之后,中間就剩一米半寬一個夾道了,人家就把生火做飯的廚房,放在了這個夾道里。
在東西兩個小屋中間夾出來的過道里,再加個屋頂,下面壘一個燒柴的爐子,就是廚房了。
這樣,推開院門就是廚房,左邊是鍋臺用來燒火,右邊走人。切菜的案板一類做飯工具,則放在鍋臺后面。
過了夾道,在原來主屋與自己壘的兩個小屋和夾道之間,還留了一米半寬的空地,即不妨礙主屋采光,兩邊房子上面下雨留下來的水,就都淌到這個空地上,然后通過埋在夾道地下面的排水溝,流到外面的過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