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高兩個小屋靠外面過道的圍墻,在上面開兩個高窗,小屋的采光也解決了。
要不說,智慧都是逼出來的。那個時代,多少人口多的家庭,都是靠這些個絕妙利用空間的辦法,把自己的所有家人,都給合理安排在公家分的,那么點空間的房子里的。
興許,這樣的記憶,還保留在好多人的心里。
雖然生活空間狹小,可一家人這么緊密地住在一起,又是另一種現在無法感知到的親密,從而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以至于老了,過上了現代不錯的生活,心里卻依舊留戀那段燃情歲月,懷念那狹小的空間,希望能夠穿越回去,重新過那溫馨的日子。
兩個小屋外加屋里的隔墻,所需磚瓦檁梁,也是不少。這工人孩子多,媳婦又長期在農村務農不掙錢,花不起錢買這些材料,光有這么個計劃還是不行。
工人量好了所需房梁的尺寸和數量,就讓媳婦在農村里準備。
那時候的農村,還沒有人認真計較你去砍顆樹來用。因為那樹都是公家的,或者說是無主的,沒有屬于私人的。
于是,媳婦很快就在農村準備好了需要的房梁。工人就找運輸隊的領導,看廠里有誰出車路過他農村的家,順便把他的房梁給捎回來。
那時候,大家都困難,就更容易互相理解。這種事情太多了,運輸隊都是無條件地給辦。
這似乎就是一種規矩,不管認識不認識,運輸隊也只能無條件來辦。如果你不辦,你連這點人情味兒都沒有,會被所有礦機工人唾棄的。
房梁有了,磚怎么解決呢?
工人下了班,從廠里推個獨輪小推車出來,滿世界地推著轉悠。
哪里有拆屋的,哪里有掉的碎磚塊,工人就都撿了來,放到推車里,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積攢需要的磚塊。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早晚有一天,工人會把需要的磚塊攢齊的。
這個工程,唯一需要花錢的,就是小屋房頂的瓦了。
買不起好瓦,就買磚瓦廠里有縫和變形的殘次瓦。這種瓦是非常便宜的,那時候一分錢一片,兩間小屋的用瓦,加起來花不了五塊錢。
買好了瓦,還是要求廠里出車,給拉回來,廠里同樣會毫不猶豫地幫忙。
終于湊齊材料,要開工了,當然請不起建筑隊,還是工人鑄造車間的工友,特別是一個工作小組的,既是工友,也是朋友。
禮拜天的時候,就來幾個工友,跳水的,和泥的,當瓦工的,開始干起來了。
這時候,不管認識不認識,四鄰八舍只要在家的,就都會過來幫忙。姚遠也為這個,和抗抗都不去自己的公司,留在家里幫著工人蓋房子。
姚遠力氣大,就負責和泥,抗抗則負責給過來干活的每一位師傅遞煙倒水。
雖然和這工人過去不認識,但住成鄰居了,就像一家人。
都在一個工廠,就算互相不認識,大家也會有共同都認識的人,話就會越說越近。
中午吃飯,是下不起館子的。工人的媳婦就利用姜姨家里的鍋灶,給大家做飯吃。
姜姨也跟著忙里忙外,搭進不少東西去。
姜姨現在有錢了,搭進點東西去根本不會在乎。
就算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姜姨沒錢,她該搭進去的東西,也會毫不猶豫地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