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就找時間給他們開會,教他們怎么集中大家的意見,遇到問題怎么向他和上面的負責人反映。同時,他們也有召開班前會,向大家解釋和宣傳工廠政策和意圖的權力和義務。完全就是他當兵那個時代,班組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
礦機以往時代的班前會制度,就這么恢復了。
然后,他就把幾個生產車間的負責人,加上生產部經理馬友寶,組織到一起,成立一個職工管理委員會,他任主任,其他都算常務委員,不定期開會,及時討論職工們遇到的問題,商討解決辦法。同時,也逐條討論礦機現行的所有制度,發現問題及時向姚遠反應,大家再和干部們一起,商討改進的方法。
任何制度,都有局限性和不足,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這正是姚遠所希望的。
馬友寶他們,本來就是職工們遴選出來的干部,管生產也不指望他們,張代表正好把他們召集起來,給他們講怎么組織群眾,宣傳政策的方法和步驟。
這等于是另一種組織形式的培訓。而且,這種組織形式是在戰火和艱難困苦的環境考驗下,逐步完善起來的,比起姚遠搬來的,前一世的這些先進管理辦法,更嚴密更合理更靠譜。
于是,從生產單位的各個班組,到工段、車間,一直到生產部,甚至包括后勤單位,各種嚴密的組織形式就建立起來了。從此,大家就不再亂糟糟地反應問題,也更能理解干部們的意圖,胡攪蠻纏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時光慢慢就進入了冬季,下雪了,大地開始封凍。
礦機所有的工房里,都沒有了暖氣設施,連過去提供暖氣的動力處,也沒有了這個單位。
其實,在張建國承包以前,各分廠就很少有要暖氣的了。
各單位都變了分廠,都是二級法人,自負盈虧,要暖氣也得分廠自己掏錢啊。動力處也叫動力分廠了,他們也得自負盈虧,暖氣費收的少了,工人發不出工資來也不行啊。
除了三兩個效益還好的分廠,大部分的分廠,很早就不要暖氣了。到了張建國,干脆就把所有暖氣設施都拆了賣錢了。
姚遠接手礦機的第一個冬天,能給這六七千人發下工資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沒有能力再把供暖設施重新恢復起來。
于是,工人們就想了很多土辦法,用電爐子,或者廢棄的機油桶做爐子,放在工房里取暖。
這些個辦法,在真正入冬之前,就都通過各單位的組織,匯集到張代表這里來,然后經過商議,采取了改造舊油桶做爐子取暖的辦法,各班組也制定了輪流值班計劃,指定每天由專人值班,來看爐子,保證安全的同時,還要保證工房里暖和,不凍了人和設備。
往年的時候,這個取暖工作,各分廠都自己決定。好多分廠為了省錢,直接就不采取措施。好多機床就是在那個時候因為天氣過冷卻硬要蠻干,報廢掉的。
今年有張代表的職工管委會,這個工作就進行的有條不紊。工房里不但暖和了,還沒因此發生任何事故。干部們也再不用因為取暖的事操心,工人們和管委會自己就解決了。
管委會不光能解決這些生活瑣事,碰上大事,也能發揮作用。